澳門具有葡萄牙文化底蘊,更具備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台功能。葡萄牙嚐鮮一人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希敏把握澳門與葡萄牙的聯繫,一六年九月創辦該公司,從葡萄牙引入商品,開始青創生涯。他表示,公司由零售轉型批發,一九年業務有起色,去年疫情衝擊下,進一步拓展博企、餐廳的訂單,銷售額“疫”市倍升。未來除拓展本地市場,已進駐上海,並以此為中心將產品拓展其他省市。
蘇希敏表示,一二年從美國畢業回澳發展,加入博企工作,直至一六年,當時政府、社會各界大力推動青年創業,自己也希望嘗試。澳門有葡萄牙文化風情,但一直未曾去過葡國,首次到當地遊覽後發現不少與澳門風格不同的新派產品及食品,遂希望代理到澳門,並申請政府的青創援助,踏上創業路。
主動出擊疫市增長
創業由零開始,沒有客戶網絡,企業規模有限,故最初向葡萄牙廠商申請代理時碰到不少難題,故選擇一些小眾品牌入手,經過一番努力後,首先取得魚類罐頭的代理,並於本澳博企項目內以“車仔檔”形式銷售。後來由零售逐漸轉型至批發,並積極開拓產品種類,由最初的食品擴展至餐具、日用品等,食品包括橄欖油、堅果、酒水、醬料等,非食品類則有餐具、沐浴用品、香薰、肥皂等,九成商品均在葡萄牙生產。
近年業務漸上軌道,除批發外,也有零售,目前本澳有四十六個零售點可購買該公司代理的產品。一九年業務漸見起色,二○年面對新冠疫情,旅客大跌,零售銷量也暴跌,短期內旅客未見恢復,需要拓展新市場,遂主動與博企聯繫,介紹代理產品的特色,爭取企業訂單,在不斷的努力及接洽下,成功拓展博企訂單,令二○年銷售額疫市下取得一倍增長。
澳門消費者對葡萄牙產品的接受程度高,故先以澳門為落腳點,了解消費者反應,站穩陣腳後再拓展內地市場。留意到內地各省市消費者有不一樣的要求,同一產品也有不同評價,如魚類罐頭等,在廣東較受歡迎,但外省沿海城市則受冷落,故拓展內地市場要謹慎。
上海設點運費難頂
由於家族關係緣故,對上海較為熟悉,上海是內地最具經濟活力的大城市,居民有一定消費力、對外國產品接受程度高,故去年已尋求拓展上海市場,今年更在上海開設辦公室及招聘員工,將產品引入上海,並希望逐漸擴展至其他省市。去年爭取到博企的訂單,內地企業對公司產品信心增加,對拓展內地市場有幫助。
後疫情時代,全球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上升,對貿易批發帶來挑戰。如由葡萄牙至澳門的二十呎貨櫃,今年一月的運費約一萬六千澳門元,近日已升至約十二萬澳門元,難以承受,如果轉嫁消費者,相信消費者也不會接受,故部分產品供應可能受影響,期望明年情況會有改善。
經營三問:
一、初創企業怎樣爭取產品代理權?
二、將外國產品拓至內地要注意甚麼?
三、如何做好物流供應鏈管理?
青企:借歐亞鐵路降運輸成本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今期個案為初創企業,業務已抵達上海,爭取產品代理宜先找小眾品牌,因大牌子一般已有代理且貨量要求大。
問題是如何尋找新的貨源給客人選擇,現在由於全球化和網絡化,用家要直接搜尋或購買國外貨品不難,幸好今期個案是做食品代理,進口需要公司做入口清關檢疫,這是優勢。不管大型或一般機構也喜歡品種多樣化的代理商,所以未來要把產品品種擴大,讓客戶有更多選擇。
二是怎樣將葡國產品拓展至內地,由於內地關稅較澳門高,食品安全要求也十分嚴格;今期個案已知內地不同省市對不同貨品接受度也不同,所以要做好佈局研究工作。
疫情致物流成本大升,短期內難解決,但個案在澳門和內地有業務,所以除空運和海運外,也可研採歐亞鐵路運輸來降低成本,貨物可先由歐洲到內地再從內地送回澳門。
中銀中小企:定最優運輸 控物流成本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針對個案企業作出建議:
1、 初創企業資金壓力大,在爭取代理權時應考慮產品市場潛力、接受度、競爭力、運輸成本及保質期。
2、內地市場大、客戶群衆多是各類產品市場拓展的較好選擇,需考慮:一是市場壁壘,内地市場是否存在同類產品及企業,需考慮已有企業利用規模效應提升進入壁壘;二是市場價格水平,需考慮運輸成本;三是地域背景,目標市場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等是否有利於產品的銷售和發展;四是經濟環境,内地市場的經濟、居民消費水平等;五是社會文化,消費者對國外產品的接受度及認可度等。
3、初創企業可在產品保質期最大化下盡可能選擇廉價的運輸工具。制定最優運輸方式,擴大運輸批量、減少運輸批次,改善包裝,提高裝載率等控制物流成本。
生產力:豐富產品訊息惹購買
生產力中心建議,經營者採取以下策略去激發消費者對葡國產品的需求:
第一,加強消費者對葡萄牙的認識。公司在推廣時,應刻意地傳播一些關於葡萄牙的訊息,例如歷史、文化、與澳門的關係等。消費者認識加深,對產品的興趣便會提高。
第二,盡量豐富產品訊息。除對產品來源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的認識,對產品的認識也十分重要。以罐頭沙甸魚為例,魚在哪個海洋捕撈,如何加工、品牌何時創立等,這些訊息應盡可能發掘和傳播。若能說一下品牌故事更好。消費者有可能樂於一試。
第三,強調產品的稀缺性。葡國產品並非任何地方都能買到,某些產品(如橄欖油)產量有限,其稀缺性可作為引發購買行為因素之一。
爭取代理權方面,建議在洽商前做好對產品的充分了解和準備,備好完整的巿場營銷計劃,並隨時準備回答對方提問。
學者:首重商業市場 推客需產品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對案例提出兩建議:
(1)根據顧客需求,在商業市場推優質產品:建議續針對商業市場,推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並以良好服務,加強與商業客戶溝通,有助找出暢銷產品,創造雙贏。目標若是高檔博企、酒店、餐廳等,或要以高品質產品取勝。若是中檔企業、超市,倡提供高性價比產品。產品要符合顧客需求,才有競爭優勢和商機。
(2)進軍內地市場須留意區域差異:建議通過訪談或和同業前輩交流,對內地目標市場深入了解,再選擇商業戰略與銷售產品。要先了解消費者偏好,再按需求推出產品,較易成功。引進的新產品,最好市場接受度高,具特色和賣點,銷售才會快,有助減少倉儲、運輸、資金等多方面壓力,同時可讓貨流更順暢。有獨家產品當然最好,但初期還是以打開銷售為第一優先任務。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06/21/content_1524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