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二代接手龍鬚糖 與合夥人重新包裝傳承

近年部分老店因未能傳承而退出市場,手藝老店買少見少。創辦逾四十年的祐記龍鬚糖,早年由二代傳承人阮銀釗繼承衣缽,一七年與志同道合的合夥人黃家麒合作,二人合力將龍鬚糖重新包裝,在傳承傳統口味的基礎上,開拓新品種,吸引年輕人關注。傳承人主要負責龍鬚糖的研製等內部事務,合夥人則負責對外推廣等工作,互相分工,希望將龍鬚糖手藝發揚光大,傳承中式手藝糕點。

不欲傳統手藝絕跡

阮銀釗介紹,該品牌由父親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香港工作時創辦,一九八六年回流澳門經營,由流動小販做起,走遍澳門半島大街小巷,最後於紅街市附近落腳。直至二○一○年、一一年左右,父親希望他能學製龍鬚糖手藝,至於是否傳承品牌日後再決定,遂由外國回流澳門。他直言,一一年以前無想過接手龍鬚糖,直至學製後,發現澳門相關手藝幾乎絕跡,與朋輩探討後,加上自己價值觀有所改變,希望將手藝在澳門傳承下去,便於一二年正式接手。

合夥人黃家麒表示,自小就品嘗龍鬚糖等中式小食,對於部分傳統糕點手藝沒落、消失感到惋惜,遂於一七年與該品牌接觸,表達有意將龍鬚糖傳承、發揚的合作意向,雙方經磨合達成共識,目標將品牌及龍鬚糖手藝傳承發展。考慮到阮銀釗在研發、製作龍鬚糖已耗不少時間,故自己主要負責對外宣傳工作、包裝品牌等。

研新口味引年輕人

阮銀釗表示,為吸引年輕人關注及品嘗龍鬚糖,在原有味道上,研發其他新口味,如茶味、朱古力味、肉鬆味以及雪糕、水果味等。零售包裝已有六種口味可揀,但雪糕和水果味龍鬚糖需現場即食。

龍鬚糖獲評選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表示,為進一步傳承及發揚龍鬚糖的傳統手藝,去年有構建龍鬚糖體驗館的想法,並於今年初正式開業,開放予居民、旅客報名參與,早前農曆新年期間,也有舉辦親子體驗製作龍鬚糖活動,反饋正面。因澳門大多數體驗班以西式糕點為主,中式糕點反而不多,體驗館可以填補空白。該館不局限於龍鬚糖體驗,也可與其他領域的傳統手藝合作,讓顧客感受本澳多元的傳統手藝,更好地達到傳承手藝的目的。

藉新媒體擴大宣傳

目前品牌有兩間店舖,暫時以澳門發展為主,未計劃落戶外地。去年疫情爆發後,訪澳旅客大減,生意大跌五成以上,因應旅客無法訪澳,與物流公司開拓郵寄服務,至今已可郵寄至全國。未來會繼續研發新口味,並把握新媒體趨勢,加強對外宣傳推廣,早前有內地網紅到店內推介,希望透過不同方式,讓各地人士感受澳門龍鬚糖的特色。店舖主要面臨請人難,因龍鬚糖是手藝功夫,易學難精,需要時間、耐性反覆磨練,但人資流動性大,在人資不足下,正研究如何簡化工序提升產量。

經營三問:

1、 傳統糕點如何提升產量?

2、 傳統品牌如何留住員工?

3、 如何結合新媒體宣傳推廣?

青企:配搭周邊產品成套餐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今期個案屬傳統手作糖果店,已經營至第二代,並把企業品牌化,此舉能突出產品的不同之處和提升企業價值。

中國特色糕點很多,澳門作為旅遊城市,餅食類店舖很早就已品牌化,但糖果類較少,個案企業可以填補此空缺。要品牌化除包裝外,提升產能也是重點,未來大部分貨品要中央生產是必需的,但在店面要保留現場生產及供客人示範的生產場地;或現場生產一些即食的產品來吸引客人。隨着中國的崛起和澳門旅遊城市的發展,這種現場感受又可帶走的小手信會隨着疫情的過去而有所起飛。

結合新媒體宣傳方面,有故事性和親身感受十分重要,經營者要帶出歷史,店主的經營理念,顧客才能有所體驗。還可配搭周邊產品如飲品成下午茶小點套餐;短期可和其他飲品店、餐廳跨界合作,未來還可自己研發經營。

中銀中小企:歷史口碑結合新宣傳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對案例提出三建議:

一、若傳統手藝糕點要提升產量,無疑要建設生產線和機械化,如杏仁餅、竹昇麵等具歷史文化意義的食品,在現時商業社會亦有分機製或手打,但當中口感、意義、文化必然與人手製作大有不同。

二、應為員工灌輸品牌價值、歷史由來、企業文化等,再為其配對合適崗位,令其創造員工價值,使其對維持公司發展有持續使命感。

三、傳統品牌的經營模式一般比較保守,不太願意大力宣傳或擴充業務而承擔更大的經營壓力,若經營不善最終會導致品牌結業等風險。但其優勢是具歷史意義及口碑,這是多年累積的價值,如結合新媒體宣傳推廣,應着重於介紹該品牌核心產品,讓顧客認識品牌原有的歷史韻味,最大化地讓顧客印記該品牌就是該項產品的代表。

生產力:製作標準化  培訓員工增產

生產力中心表示,龍鬚糖手工製作,難以自動化生產。要提升產量,較現實做法培養熟練製作人員,建議把製作每個步驟、細節和要訣寫成標準操作流程(SOP),只要工作人員按照既定的流程加強練習,應能做出質量一致的產品。

要留住員工,除給予市場相應的薪酬和福利,更重要讓員工看到前景。要讓製作人員知道有一條從學徒到師傅,由師傅到主管的上升階梯,才有長期工作的意願。還要觀察新請的員工,判斷其是否有興趣從事這行。有興趣者一般較專注工作,對產品研發、改良會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這類員工可作為培養對象。

宣傳方面,建議將製作過程作表演,在舖內邊表演邊售賣(舊日街邊檔特色)。疫後生意大跌一半,足見旅客生意佔比不小,建議重點在內地人士較多用的社交媒體推廣,可加入龍鬚糖的歷史、用料、製作過程等內容,凝聚粉絲。

學者:高價值顧客體驗營銷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對案例提出建議:

一、提供高附加值顧客體驗:建議把整套製作龍鬚糖過程(即表演)變成商品一部分,轉化成高附加價值顧客體驗,一併賣給消費者。像鐵板燒、日本料理、酒吧調酒等,把製作食物提升至視覺享受。產品價格便可提高,消費者一般樂於接受。

二、體驗館和旅行社合作:龍鬚糖獲評選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能強化品牌形象,疫情逐漸穩定,旅行團下半年有機會重新來澳,建議和旅行社合作,抓住商機。

三、推出簡易版與新產品促銷:產品多角化是跨大銷售和營收的常見方式。龍鬚糖作為旗艦產品,純手工製作部分可在體驗館中表演,作為主要的文化賣點。擴大銷售部分,可推出“簡易版龍鬚糖”和其他受歡迎的手信產品,除了需現場即食外,也要推出保存較久、能讓遊客帶回家的新產品。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03/01/content_1498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