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起健康飲食,就連午餐飯盒亦追求多菜少肉,有企業看準商機,希望將健康飲食文化進一步宣揚。去年九月開設的“爸爸廚房”,主營健康午巿外賣餐盒,該店負責人李志強表示,為了客人吃得健康,每份餐盒都有一定蔬菜份量,確保有充足纖維,獲得不少熟客的認同,現時每日訂單量超過一百單。
李志強表示,自己是一名健身教練,眼見太太每日返工午飯外食,有感茶餐廳食物多油少菜並不健康,決定親自為太太準備營養餐盒,由於餐盒外觀及菜式吸引,引起太太同事的興趣,最終決定開店創業。
人手緊難做晚市
該店投資三十多萬元用作購買設備及裝修,自己作為健身教練,知道健康要持之以恆,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成果,因此鼓勵客人透過網上預訂一周至一個月的午餐。客人希望吃得健康,所以每份餐盒都有一定蔬菜份量,確保有充足纖維,以及卡路里不會超標,而且每天菜式不同。客人亦可自由選擇飯量和米飯種類,例如紅米、魔芋米等。
該店不斷為菜式加入新元素,希望每日都為客人提供不同肉類及配菜。每份餐盒定價由五十元起,目前每日訂單量超過一百單,客戶以三十至五十歲具一定經濟能力人士佔多。由於用心製作,市場口碑不俗,目前主要依靠社交媒體,以及朋友、客人的口耳相傳。
雖然不少客人反映希望增加晚巿餐盒供應,但他直指人手有限未能如願,感嘆疫下人手更加短缺,無本地人願意做,只好暫時維持現狀。其實準備餐盒的工作量不少,每天早上五時起準備食材,特別是蔬菜量大,除切菜、洗菜外,光是煮菜已經花上兩個半小時,還有煮飯、裝盒等,上午十一時前開始送餐,每日送餐也要花費兩小時。該店堅持自己團隊送餐,因額外花費予外送服務平台送餐並不符合經營效益,相反自家團隊較易控制,即使一個餐盒都會照單配送。
擬開拓團體業務
目前經營外賣店已成為他的正職,健身教練變成副業。他坦言,除了人手有限外,租金及客量不穩均是遇到的難題,尤其年初爆發疫情的緊張期,該店無人返工,只好暫時停業,惟舖租照交、薪酬照出,幸好政府有推出援助計劃才能稍稍紓困。隨着疫情對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浮現,很多公司開始裁員,該店接到的訂單亦相應減少,估計下跌三成。
為了開拓更多客源,該店計劃未來與學校合作,或承接團體的健康兒童餐訂單等,生意穩定後,也希望為有需要的客人訂製運動後餐單,補充營養。可惜一切基於人手所限,未能開展計劃。此外,搬遷更大的舖位也是目標之一,始終現時店內空間細小,設備擺放有限,難做大訂單。
經營三問:
1、對於發揮店舖特色有何具體建議?
2、不增成本下,怎樣結合網購或科技擴大客源?
3、將地舖搬到工廠發展食品工場是否可行?
餐單設計分類增專業性
生產力中心表示,目前採用預訂一周至一個月餐盒的方式能為採購、製作和配送作業,以至現金流帶來一定的穩定性,也有助建立起一批較長期的客戶。建議餐單設計上增添專業性,例如按健康管理目標設計出“均衡飲食”、“體重控制”、“高蛋白質”等不同類型的餐單供客戶選擇,並提供每份餐所含的成份、熱量和營養。
新冠疫情影響下,消費者更關注食品安全。外賣餐飲須按《食品安全法》生產經營食品。有關實務操作可參考由市政署專為外賣食品製作和配送服務而設的衛生操作指南;生產力中心也向業界免費提供《食品安全管理工具書》。
有關在工業大廈設置食品工場的計劃,首要是進行生產能力的需求評估,這才能決定所需的面積和生產線設計,要考量的還有法規要求(例如申請工業准照等)和營運成本。生產力中心設有中小企諮詢服務,可就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方面提供意見(電話:8898-0823)。
直播團購增收 搬舖省成本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針對案例企業,提出以下建議:
(1)拓展團購訂單:企業業務是健康便當,只限預訂,專注外賣,只開午市,暫時不考慮增加營業時段,也不考慮和外賣平台合作。要增加收入,建議拓展團購訂單,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時段是黃金經營時間,訂單密集,團購訂單可以減少外賣時間並加大銷售量,尤其建議應該開發企業用戶拓展業務,主要是學校、中大型企業、健身房等客戶。
(2)搬舖減租增產:既然企業做的是預約訂單業務,又專注外賣,建議可以搬到偏遠、租金便宜一些、但空間大許多的店舖,只要符合相關法規,搬到工廠去發展食品工場絕對是可行方向。一來可省租金,二來有更大空間備料作業,既可以增加生產量與收入,又可以減少成本,在寬敞環境下工作更愉快。
(3)開直播增收增知名度:要是擔心消費者對於工廠環境的疑慮,可開放網路直播,展示整個製作過程乾淨透明,消費者也能放心,甚至有機會成為直播網紅。不僅在Youtube上增加知名度,還能通過網路直播賺取利潤,又可免費宣傳。
引入投資落實計劃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案例企業負責人作為健身教練,希望把健康餐飲的文化推廣。營運上,鼓勵客人預先訂購一段時間的餐盒,雖然在食材預算或營業額上會變成預計得到而避免浪費食材,也可以把一些客人綁住,但就缺乏靈活性,而且較難吸引想先嘗試的散客。
根據資料,現在店主希望與團體和學校合作,主要問題是人手不足。另外提到將地舖搬到工廠發展食品工場,以上都需要額外投資,店主可嘗試尋找合適的生意夥伴或投資人把生意做大,否則沒有資金或人手所有事情衹是空談。
店主是健身教練,製作飲食的工作應該慢慢去聘請人手來負責,店主或老闆應該作為店舖的生招牌來吸引客戶和發展更多的客戶群,因要把生意造大。老闆應該計劃和監督實際操作並發展客戶,而不是花絕大部分時間做具體執行的工作。
金融機構合推支付優惠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案例企業以健康、均衡飲食作為經營理念,同時店舖負責人也從事周邊行業,對健康的理念更具說服力。
從經營環境看,店舖主打外賣,從地舖轉往工廈發展,無論是經營面積、租金、性價比等較理想,建議將店舖廚房轉至工廈;另一方面,如希望省回部分成本(如:平台費),建議可與部分金融機構合作推出支付優惠,吸引其客戶群注視,從而互相合作;也可考慮向企業推出員工餐飲外賣服務,第一可省回客人外出用膳時間,爭取更好的休息時間;第二是店舖可一次性送餐服務,省回送餐時間;第三是讓客戶食得健康。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12/21/content_1483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