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三人合資千萬 創辦澳門口罩廠

新冠肺炎疫情致全球口罩需求暴增。三名澳門居民陳子明、黎嘉誠、崔寶文眼見澳門口罩一直靠外地進口,希望在澳自設口罩廠,穩定口罩供應,遂於今年三月成立濠概醫療用品有限公司,以澳門853口罩廠作為本澳口罩品牌,至今投資數百萬,引入口罩生產線、購買一年原材料,上月底取得臨時工業准照,目前日產五萬個,最多可日產九萬個,未來擬增設兒童款式的口罩生產線,總投資過千萬。

決定刻不容緩

濠概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子明、執行董事黎嘉誠及崔寶文表示,今年初新冠肺炎爆發後,全球出現搶口罩潮,由於澳門沒有口罩生產廠房,只能從外地入口,當時市場上的口罩供應不穩定。雖然特區政府設有口罩供應計劃,每人每十天可一次購買十個口罩,但整體供求仍然緊缺,特別是兒童口罩,加上三月歐美疫情急速擴散,口罩原料供求緊張,進一步拉緊全球口罩供應。三人探討本澳設口罩廠房的可行性,一拍即合,便着手籌備成立公司,首階段主要生產口罩。

疫情嚴重,口罩供應緊張,一切決定刻不容緩,行動十分迅速,只用一周時間就租下廠房及倉庫,並用十五天時間按照政府部門的監管標準完成裝修工程,確保口罩在無塵間生產,隨即向相關政府部門申請牌照,順利於六月底取得臨時工業准照。

購買一年材料

該公司熔噴布材料自德國入口,三月正值歐洲疫情高峰,熔噴布十分搶手,每噸價格數十萬澳門元,因擔心日後原料供應不穩定,故一次購買一年熔噴布;口罩生產機器的價格也比疫情前貴幾倍。廠房生產的口罩已取得內地及澳門認證機構的品質檢測報告,並正申請歐美標準認證。全球口罩廠增加,申請國際標準認證的時間、費用比過去更長、更貴。

他們指出,由於涉及口罩的各項成本上漲,至今總共投資數百萬,帶動每個口罩的生產成本上升,平均每個口罩成本約2.5澳門元。目前廠房有一條生產線,如分兩班制,每日可生產5萬個口罩,倘人資充裕,全天三班制不停生產,最多可以日產9萬個口罩。

擬產兒童口罩

暫時計劃生產的口罩主要供應機構,包括各個政府部門、醫院、社福機構、社團、學校等,希望穩定前線人員的口罩供應,待取得歐美認證後,出口至海外市場,相信外地對澳門製造有信心。此外,顧客可額外支付費用,在口罩印上機構標誌、名稱。未來計劃加設一條口罩生產線,生產兒童口罩,也會引入一至兩條生產線,生產醫療保護衣以及其他衛生用品。

疫情終有過去一天,但他們認為,經過今次疫情大爆發,全人類的公共衛生普遍提高,將會重新認識口罩的功效,並會儲存一定數量,以防不時之需。因此即使疫情受控並消失,全球對口罩的需求仍比過去高。

 經營三問:

1、本地口罩廠房有否優勢?

2、如何降低口罩生產成本?

3、對生產醫療物資有何建議?

考取國際認證拓外銷

生產力中心表示,口罩生產不能單靠澳門市場,故認同考慮拓展外銷。非醫用口罩市場已是一片紅海,澳門生產商在成本不具優勢,故重點是能打入醫用市場,並透過無塵室設施和醫療器械品質管理系統,將產品線逐步拓展至醫用級手套、保護衣等,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打入醫用市場,首先要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口罩可能有不同的技術標準,並且會按不同的過濾效率分為不同的等級。生產商也需具備無塵室(潔淨室)認證和醫療器械品質管理認證。

經營者可生產符合最新版本ASTM F2100第1級防護標準及ISO 13485:2016醫療器械品質管理系統標準的口罩為目標,車間投產後需達到ISO 14644-1中的ISO Class 8無塵空間標準。

若需了解可聯絡生產力中心(電話:2878-1313;電郵:quality@cpttm.org.mo)。

鞏固澳市場  拓海外銷售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案例企業規模不大,但反應速度快,對市場掌握良好,當務之急取得國際標準認證,擴大市場銷售,衝出澳門。

本澳醫療市場雖人均資源相對富裕,但總人口和規模有限,無法和常住人口有七八千萬的大灣區相比。建議更多融入大灣區其他城市推廣,長遠更有發展空間。另外,歐美多個國家目前疫情比較嚴重,發展潛力更甚亞洲市場,所以盡快獲得國際標準認證,邁向歐美的關鍵。

大部分機構和買家不會只是購買口罩,也要購買其他醫療衛生相關用品,例如酒精、消毒洗手液、橡膠手套、消毒棉片、甚至防護衣、護目鏡等。可積極考慮拓產其他產品銷售或代理。

澳門政府近年鼓勵博企與酒店向本澳中小企採購的政策,可善加利用,增加銷售。公司就在澳門,供貨速度快,即時反應是優勢之一。

加強外觀設計  降價格敏感度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案例企業經營的口罩廠主要供應不同的機構、學校等,似乎市場已有保證。如只生產口罩,未來要考慮幾個問題:

第一、未來口罩廠會否移到內地生產,澳門只做設計和接單,降低成本。

第二、估計未來一段時間口罩仍有需求,口罩是價格敏感的產品,未來除了醫療規格要達標,也必須要加強外觀設計以吸引顧客,降低顧客對產品價格的敏感度。

第三、未來會增加兒童口罩的生產線。兒童口罩有條件賣到一個較高價格,因為父母也捨得花在子女身上。

最後,未來生產一些醫療保護衣及其他醫療衛生用品,建議可以在專業和比較高階的醫療用品上發展,因為競爭者會比較少,而且比較高規格的醫療用品一般買家都是必要性採購,只要達到一定規格,就可以主攻大型的醫療機構作採購。

開拓上下游關聯產品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雖然本澳內需市場有限,惟本地設廠最大的優勢是可透過地理位置、時間成本等,結合特區政策,應可成為本澳各主要大型機構的口罩供應商,這樣將可穩定銷售量及業務發展。惟口罩經濟圈在未來能持續多久,亦是未知之素,故商戶亦需多想及多作部署。

生產口罩最重要就是熔噴布,商戶過往從歐洲地區訂購,未來亦可以考慮內地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或其他生產熔噴布原材料企業,相信國內生產品質可與國外的媲美,且成本亦可大大減低。

對於生產醫療物資行業,筆者認為其周期起伏較大,如單一發展較易做成經營情況不穩定。故建議商戶可從其上、下游或在關聯品等產業鏈上多作發展,以減低其不穩定性。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7/06/content_1445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