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蔬菜批發擬手機APP+門店 拓線上線下

最近“線上買菜”越來越受追捧,尤其疫情下居民減少出外,家庭主婦也要學習怎樣線上落單買菜,瓜菜線上零售開始走強。平衡餐飲供應鏈有限公司負責人梁鋆衡表示,該公司一八年六月成立,主要從事蔬菜批發業務,為本澳餐廳、酒店等供應新鮮食材。雖然疫情期間大客戶訂單減少,但零售客戶卻有增加,未來有意開設實體店工作,再配合手機應用程式,做到線上線下均能服務客戶。

銷售二百多款產品

梁鋆衡表示,過往接觸不少行業,有豐富的從商經驗,能評估到各行的風險及運作模式。因一次機緣巧合,接觸到採購蔬果的渠道,考慮到蔬果是居民日常必吃的食物,行業較少年輕人涉足,巿場風險相對溫和,因此憑著自身人脈和經驗決定一試,三位股東合作經營。初期投資約五十萬元,用作員工薪酬、購置車輛及貨款等。隨着公司營運不斷擴充,加上有收入來源支撐,生意越做越大,投資金額已逐漸升至三百萬元。

該公司主要從事蔬菜批發業務,為本澳餐廳、酒店等供應新鮮食材,例如雞蛋、水果,以及餐盒產品等,並安排時間配送上門。大部分貨品透過內地大型採購運送到澳門,目前店舖常規銷售產品已達二百多款,縱使是季節性蔬果、客人指定訂單等,都會盡量配合預訂。

談到經營困難,他指現時公司管理層主要負責協調配送,但送貨方面因很多人怕搬運辛苦,尤其是新鮮蔬果,每日要凌晨起床工作,無人願意入行,目前只能靠外僱補給。此外,該行業經常遇到資金"砸數"問題,有些客戶因公司倒閉、生意差而“拖數”,資金周轉壓力大。

疫情導致大單減少

近期最大困擾是疫情影響,他憶述,疫情前生意尚可,也能兼顧到全澳的送貨,每日配送訂單量約有二百宗;疫情期間,因供貨問題,蔬果價格、品質或會受到嚴重考驗,雖然訂單量仍能維持一百六十宗,但購買數量及金額大減,整體生意下跌六成,主要是餐廳、酒店客戶減少所致。

深化開拓零售市場

為了解決煩惱,現時公司一方面在管理上細化工作流程,簡化運作模式,將蔬果報關時間加快。另一方面,在零售巿場上進一步開拓,例如透過社交平台接單,只要散客買滿十斤蔬果就可送貨上門,疫情期間零售客戶生意增加。眼見零售客戶巿場急增,公司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準備推出巿場,屆時會有客服跟進訂單,將線上線下生意更好地協調。

未來發展方面,批發業務成熟後,今年會安排開設實體店工作,配合手機應用軟件,做到批發零售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也會加入肉類、醬料等產品。雖然巿場上現有的競爭者不少,但他充滿信心,憑着自身優勢盡力做到多元化。

專用性質貸款申請便利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除現有的貸款服務外,商戶還可申辦一些專用性質貸款,如:訂單貸款、供應商貸款等,此類貸款申請手續簡便,只要提交基本公司財務資料及相關訂單即可,銀行以訂單金額、按固定成數為客戶辦理貸款。

其實於疫情期間,應投放資源於現有業務,若強行於疫情期間作擴展,相信會增加該公司的營運風險,有機會在經濟環境下行下擴張過盛。

另外,在許可情況下,可以以外包形式僱用配送人員,相信可減低一定成本及維持運作。

掌握現金周轉期  做財務準備

生產力中心稱,作為餐飲企業供應商,蔬果批發商的競爭力不單在於貨源,還包括可令貨品有穩定供應量和價格的能力,故有些批發商會着力與產地簽約達成足夠的種植面積,再以合約式的價格去穩定成本。

供應商可為餐飲企業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優化與客戶的夥伴關係。例如餐飲企業礙於人力所限,未能分配太多資源在採購作業,故有供應商會為它們提供專業採購、加工和包裝、分裝的服務,協助客戶減低在採購和準備食材作業上的時間及成本。

財務方面,要掌握目前業務的現金周轉期有多長,並作好財務上的準備。批發商可進行一些財務比率分析,當中包括“存貨周轉天數”、“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及“應付帳款周轉天數”。

生產力中心設有“中小企業融資實務”課程,以協助業界掌握如何評估企業的資金需要及利用不同的融資方法。

經營三問:

1. 市場貸款選擇的建議?

2. 疫情減慢擴充,有何建議?

3. 司機不足如何做好配送?

做好預包裝  優化送貨路線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經營批發行業除產品新鮮外,人脈關係也非常重要。一旦客戶選定批發商,除非產品出現嚴重問題,否則很少更換。

營運上,經營批發業務一般對行業有一定的熟悉度。一般的營運大同小異,要突出必須要靠優化業務。現在由於疫情關係,正好有時間讓店主可以做好兩項計劃,第一是開展零售業務,第二是開發手機應用程式。

開發零售業務方面,必須做到與現在街市的菜檔有所不同,例如做好預先包裝,或一些捆綁銷售。如一家三口或四口,預先設定分量的不同蔬菜,讓客人感到方便才能吸收街市或超市的客戶。

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方面,應盡量滿足到落單群體的方便性,因為開發應用程式的首要目的,就是減省現有人手和加速整個落單流程。除落單外,最好能夠由程式安排送貨路線,能優化和簡單化司機的工作。

零售+團購  度過難關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針對經營者的規劃與問題,提出建議:

暫時靠零售,拓團購有助營收。這段時間除了零售達到一定購買量就送貨之外,還可以和社團或機構接洽團購業務,因為配送外賣市場中的共同重點就是機構團購。如果能夠和企業、學校、或社團等機構簽約,例如每周為客戶提供一次健康蔬果團購配送,這樣業務會更加穩定。團購除了可以增加銷售量,還可以減輕配送的壓力。當然針對零售客戶開發電商手機軟件,也是很合理的做法,可以繼續進行。

開拓實體店宜謹慎。開實體店可以列為長期計劃,但不是當務之急。目前經營者在資金、人力兩方面,都有限制,所以與其急着開分店,不如先看看零售市場情況如何,以及疫情過後是否可以恢復元氣。現在是非常時期,還是小心謹慎為好。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3/23/content_1422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