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青創百萬引台健康餐飲品牌

現代人越漸注重健康、體態,用餐講求少油少鹽低脂,有本地青創看準健康餐飲市場,投資一百萬,引進台灣品牌,創立“究食茶”。將健康餐盒、新鮮果汁、手搖飲品合而為一,為消費者提供多元、“輕負擔”健康飲食選擇,日均售出二百個餐盒、六十至八十杯飲品,未來將計劃拓營業點,以及在產品上不斷創新,迎合需要。

食材秤重控制熱量

台灣有餐飲集團分別經營新鮮果汁、手搖飲品及健康餐盒,三位年輕人將其三個範疇合為一體引進澳門,投資一百萬。“究食茶”其中兩位創辦人楊高寶、高瑞麟表示,過去從事銀行業,一直想跳出舒適圈去創業,有感年紀越大、工作越穩定,創業機會成本就趨高,雖知道本澳營商環境有市場細、競爭大、成本高等問題,但有感市面上主打健康路線餐飲選擇不多,趁年輕放膽一試。

該店於二月創立,主打產品是“活力水煮餐盒”,現有雞肉、豬肉、魚肉、牛肉四款選擇,每個餐盒內含八款配料,包括每日會精選兩種當季蔬菜、台灣糙米以及豆腐、雞蛋等配料,製作烹調過程水煮、無油,呈現出食材原汁原味的味道。並會為每個餐盒的食材秤重,控制纖維數值以及卡路里熱量。飲品方面,包括果汁飲品及手搖飲品約二十款,水果均選擇新鮮水果,茶飲則使用台灣茶葉、天然蜂蜜,糖亦是自製天然手工熬煮蔗糖,確保天然健康。

開業首月收支平衡

健康餐盒每個四十五至四十八元,飲品十多元至三十元不等,與同類店舖相比,價格相宜。現時日均售出二百個餐盒,六成來自外賣訂單,四成到店下單,客源主要有街坊客、學生、上班族等對健康、生活有要求的人士,開業首個月已經可以做到收支平衡,預計三年可以回本。

談及創業。他們坦言,真實運作與當初設想有好大差距,獲益良多,學習書本以外知識,創業過程常“撞板”,由洽談代理、申請牌照、招聘、與供應商溝通等都是邊做邊摸索,最大挑戰莫過於人資問題,“難請人”且人資成本相當高;另一方面,外賣配送需時,用餐體驗受影響,以及如何豐富口味,保持新鮮感等問題都要克服。在摸索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幸好顧客回頭率高,經營漸上軌道。

對於未來進一步發展,看好市場,希望續開分店,增加更多營業點,方便顧客,同時積極尋求創新,像計劃八月做菇類餐盒,增加產品種類,滿足更多顧客喜好和需要。

經營三問:

1.如何更好成本控制?

2.有限資源怎樣宣傳建品牌?

3. 營運模式有何優化?

 列明卡路里   推主打菜式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今期創辦人在台灣已有類似餐飲經驗,不用擔心出品。不過,經營外賣店,舖位和送餐速度十分重要。

首先,店舖選擇方面,外賣店需要多人流,因外賣生意都是“行過、路過”的客人;第二要注意送餐速度,近年顧客要求方便、快捷,而且要求送上門,不像以前顧客到店自取,所以擁有送餐團隊或有強大的第三方支援送餐十分重要。

宣傳上,標榜健康餐飲店舖越來越多,突圍就要清楚告訴客人自己產品的優勢,例如每個餐盒或產品上清楚列明卡路里,真正注重健康的客人十分重視。

經營品牌,要慢慢發展出自己特色,如有主打產品、一些較精選菜式,不是現在籠統地賣健康餐盒,要有一兩個主力菜色作重點宣傳。

統一烹調標準   聘兼職控成本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今期個案源自台灣餐飲品牌,標榜健康、好味,呈現食材原汁原味。

在日後發展中,可作以下考慮。由於食店烹調以水煮為主,可嘗試把店舖搬至已活化工廈、商廈,減低租金成本;另外,正值暑假,大量學生投入兼職勞動市場,可以聘請本地學生兼職,控制人資成本,主要注意設定各種食材的烹調時間、溫度,有統一的標準烹調,保證有預製好的食材供應下,毋須大廚也能供應有穩定水準餐盒。

宣傳方面,多參加消費嘉年華、美食節及食品展,多利用社交平台優勢,轉化成宣傳助力,亦可參與中銀智慧付及優惠商戶,利用銀行廣大平台,增加知名度,亦節省處理現金人力成本。

營運上,可與本地外賣平台合作,把外賣成本外包,產品增加種類選擇,吸引更多客源。

拓校企團體訂單增收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針對企業經營提出以下建議:

開拓團體訂單須與其他夥伴合作。作為團體訂餐供應商,和學校合作提供健康餐盒、或是與健身房等機構合作,是值得考慮方向。上述企業訂餐服務,以及進軍中學、大學、健身房的供貨渠道,是很明確的目標。

根據季節推出合宜口味。要讓消費者頻繁消費、反覆消費,重點是口味須有些變化。主要材料可以不變,但低熱量沾醬、調味粉和配料可有變化。這可兼顧主要特色不變,但口味有變的問題。

加強宣傳突出品牌優勢。專業形象須通過宣傳和定位推廣。消費者真正認同是營養健康和熱量控制,這不只靠供應商,最好要有專業健身教練、專業營養師、甚至專業醫師的背書和推薦。

顧客分類   推不同餐單

生產力中心表示,“水煮餐”是配合近年興起的“健康、有營”餐飲趨勢。“水煮”和“美食”不一定被畫上等號,宣傳可多加強調搭配主食的各種醬料能如何為“水煮餐”增添不一樣的風味。

消費者不會日日想吃得清淡,推廣上要令他們感覺到“水煮午餐”是每日三餐中較健康的一餐,有着均衡全日飲食作用。借鑑業界經驗,可考慮推一次購買多餐(例如十餐、二十餐)再加送數餐的方式。協助消費者形成每日一餐健康飲食的習慣。

除想吃得健康,瘦身客、健身客及少煮飯的年輕家庭也是潛力消費群,可按不同需要,設計“均衡”、“體重控制”、“高蛋白質”及“素食”等餐單。有些業者會在飯盒貼上營養標籤,讓人們能更了解每餐攝入食物內容。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9-07/22/content_1368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