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扇在中國古代被喻為“懷袖雅物”,除有扇風作用,亦能擔當承載文化、藝術和宣傳功能。南薰樓是全澳唯一的扇莊專門店,創辦人周玉玲表示,用心造扇,期望以高質量產品延續行業生存價值。
在現今,扇的功能開始轉變,變成裝飾及承載內容工具。周玉玲八十年代曾經創業並離澳,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一直想為澳門作貢獻,遂回澳利用自身對藝術畫畫的興趣尋找市場空白,最後決定“賣扇”。扇具備中國文化內涵,且載體內容相對多,可題字、畫畫。
因應材料高至數千元
南薰樓○三年創辦,現時主要業務是扇訂製、批發、零售,每把扇價格由數十元至數千元不等,主要按照不同材料而定,如真絲、仿絲、紙料等。一把高質量扇有紀念收藏價值,機構、企業可用作宣傳、送禮,收禮人亦不捨扔棄。周玉玲最初以零售扇、買賣字畫為主,轉捩點是開業四個月後接下首張訂單,便決定在珠海自設製扇工廠,並將員工分成兩批派往浙江,一邊做男扇,一邊做女扇。再後來選擇與相熟造扇工廠合作整合資源,經營至今十五年頭。憑藉多年來的經驗累積,對造扇每個工序相對熟悉,質量有保證。
扇並非必需品,雖堅信每家店舖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但生意確實不易做。周玉玲說,年輕人對扇需求不大,縱然會使用時尚面料、設計新穎款式,可大多數人都認為扇“落後、老套”。周玉玲坦言,懂得欣賞扇的受眾並非主流,受制於市場環境及澳門文化氛圍,相對難做,傳統手藝行業日漸式微,卻堅信正因式微才有生存價值。
可是理想、現實仍有差距,現時主要走批發、訂製路線,更計劃撤出實體零售店,專心“做好訂單”。不過周玉玲強調,僅是重整經營策略,並非結束,多年來憑口碑儲下外國、香港企業熟客,未來仍將積極參與港澳展覽,開拓客源。
除了生意,周玉玲承認面對挑戰重重,包括真絲染色公司少、排期長有交貨壓力,其次若數量少,難有公司願意承接。另外,出口阿拉伯國家需要產品來源證,仍需要深入了解。
非奢侈品可體現用心
對於行業前景,她仍稱看好。因每家企業、機構其實都可以選擇以扇作為宣傳表達方法,扇非奢侈品,可卻是用心產品,有記憶的產品,不受經濟環境影響。扇具備中華文化內涵,深受外國、香港企業欣賞,期望澳門政府、各界能多關注本地傳統工藝企業,更希望透過扇讓大眾了解中國扇文化,讓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寄賣或合作銷售增曝光率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傳統藝術工業在澳門市場很窄,今期個案在澳經營15年,相信已經十分了解整個市場運作,現在經營以企業客戶爲主。
店主打算撤出零售實體店,以便專心經營批發企業客戶。澳門租金和人資成本高企,要經營實體零售一是靠流量行業,一是靠高利潤行業,兩者都不能達到的話,比較難在澳門生存。如果要擴大客戶群,必須要有非常高的曝光率,所以在退出自營實體店後,還是建議以寄賣或和其他主題相關的藝術品銷售店舖合作,又或者伙拍商業客戶如酒店,除了為他們做訂單,還可以合作嘗試在酒店的商業空間銷售,以保持品牌效應。
在宣傳上,建議考慮一些新鮮的手法,例如和一些網紅藝術家合作,設計產品和在網絡作軟性宣傳,以增加曝光率。未來宣傳和市場不應側重澳門,畢竟澳門市場太小,要以大灣區市場作為短中期發展目標。
與塗鴉師等合作 改變形象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扇子源自中國,有深厚文化低蘊。隨着科技發達,扇子功能被便攜式電風扇取代。然而日本發展出獨特的扇文化,送禮或自用均受大眾歡迎,這對於本地扇子企業的發展應有很大的啟發。若本澳先天條件缺乏,個案公司便應從產品功能定位、設計及目標客戶群等制定銷售策略,以產品自身吸引力彌補產品文化意義上的空泛,提高銷量。
扇子於澳人心目中主要有兩種觀感:第一、以傳統文化標榜,尤其年輕輩感到“落伍”。第二、市面上質量、設計較優的扇子通常“藝術性”多於“實用性”。個案公司產品以功能性為主抑或藝術收藏,對銷路均有影響。從目前店舖設計、產品定位來看,筆者認為更傾向於後者。
個案公司可考慮先從產品設計着手,設計是否時尚、新穎是非常主觀的,但可藉着與第三方合作如本地藝術家、塗鴉師,或知名時裝品牌合作設計推出產品,提高產品知名度,又可刺激銷量。利用產品吸引度去改變扇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令扇子成為如手袋、飾物般的穿搭配件。
另扇子因扇面圖案多變,送禮可有不同寓意,個案公司可考慮針對高端送禮市場與有關企業合作,增加收入來源,提高利潤。本澳有許多文創企業,個案公司可考慮以寄賣形式存放店舖,增加銷售渠道,提高產品曝光率;另亦可以利用社交平店,尤其如Instagram等營造時尚感,達到宣傳目的。
偏重商業市場 適度轉型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與市場學教授劉丁己表示,本次案例企業是扇子訂製、批發、零售,是澳門絕無僅有的扇子品牌。
澳門市場有限,建議考慮轉型:目前案例企業決定撤除實體店,改為專供商業市場。建議考慮轉型,例如和內地扇子製造廠商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共同拓展海外市場;或是轉為銷售包括扇子在內的各類高品質文化禮品,更有利於銷售成長。
中小企宜選擇適合自己的宣傳推廣方式:一一年針對澳門中小企業做的問卷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小企業把缺乏人資視為市場推廣最大困難,百分之八十二的企業則表示宣傳費用是第二大困難。一六年澳門創業指數調查中也有類似情況。一般中小企常用推廣,包括:(一)社交媒體、(二)視頻網站、(三)交通工具廣告、(四)報章雜誌、(五)廣播廣告、(六)傳單廣告、(七)戶外廣告等。如繼續在零售市場耕耘,上述方法都可以考慮;如改專攻商業市場,更加適合是參加會展、設計展等。
製扇文化工作坊推廣教育或許可行:與社團、教育機構、企業合作開辦製作扇子的教育課程或工作坊,增加影響力、推廣品牌知名度,以及增加愛好者。讓“製扇工藝”有機會變成更專業的“製扇藝術”,讓消費者親身參與,是進一步拓展商機的可能,經營者可以爭取申請加入政府提供的“持續進修教育”課程認證。作為中高端文化品牌,收取合理費用。
批發訂製按潛力作出側重
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表示,隨着時代變遷,摺扇已不再是大眾日常用品,而是含有藝術創作元素的產品。現今這產品主要滿足愛好者需要,或者公司、機構作為禮品餽贈他人,或作表演用。這細小市場自有其好處,競爭者很少(就澳門本地而言,可能幾乎沒有競爭者),只要服務好特定客群,就有望進一步發展。由於顧客數量不大,經營者有足夠的條件來提供貼身服務,滿足不同的需求。
今期個案作為全澳唯一專門經營摺扇的店舖,在內地有合作工廠支援設計及生產,開業15年來積累一批熟客,目前批發、訂製並行路線是可取的。批發業務數量較大,但價格較低;訂製業務數量較少、對質量和創作要求較高,但可作較高定價。在批發和訂製兩者之間,要視乎市場潛力,有所側重,以爭取較高收益。另外,建議嘗試與不同機構和學校進行跨界合作,例如舉辦摺扇製作工作坊等,吸引新生代接觸、學習這一傳統工藝,承傳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餘,亦可帶動他們把創意注入傳統手作。
宣傳推廣方面,建議因應實體零售店的撤出,加強網上社交媒體的宣傳和考慮建立自家網站,整合產品和服務資訊,擴闊市場營銷渠道。建議利用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平台的優勢,以及抓緊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積極開拓海市場。另外,還可多參與大型綜合推廣及展覽活動,例如“活力澳門推廣周”、“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等,以便在不同的市場推廣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