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牌回澳 三百萬開健身中心

時下流行健身,塑形之餘又健康,但針對身體不同部位的健身動作、健身用品琳琅滿目,外行人恐怕力不從心,稍有不慎便容易受傷。JK Fitbox健身中心創辦人關善之表示,以往社會對健身存在誤解,因此自己數年前到外國考取健身教練牌照,回澳後一心開店讓澳門人真正接觸健身的正確方法和應有態度,目前團體健身班深受歡迎,藉此帶出健身氣氛。

六百會員不走低價

“九〇”後創業路不易走,幸得家人支持,最初該店選擇先在氹仔區以“一對一”健身教學班為主,後來逐漸將重心放在一年前新開業的澳門店,四千多呎場地除了提供健身器材外,最大賣點仍然是拳擊班、功能性訓練團體班等,投資金額約三百萬元,主要用作裝修。她坦言,很多人都想練健身,但有的用錯方法,有的不知怎樣開始,因此希望透過團體班帶動氣氛,現時報班反應不錯。

為了穩住生意,市面上的健身中心多用會籍吸納會員,該健身中心亦不例外,更在開業前推出會籍預售,故前期資金運營較易控制。目前已有會員約有六百位,女性佔多,大部分是廿七至三十多歲具消費能力的客群。至於收費方面,每人每年會籍約九千元,每月則是一千二百元,可隨意參加團體班和任用健身器材。她特別提到,價低向來不是該中心要走的銷售策略,相反創新意念更吸引消費者留意,例如與不同品牌合作舉辦慈善夜跑,還與綠色健康餐廳舉辦抽獎,希望起宣傳效用。

不怕競爭冀開分店

由於近年網上健身教學視頻越來越多,不少人可能因此少了去健身房。她認為無人監督情況下,只靠看視頻健身,兩個月後很快到達瓶頸位,而且人有惰性,可能會輕易放棄。因此,健身中心的存在很有價值,且健身市場的餅可以做得更大,毋需怕同行搶生意。

作為創業新人,她認為開店初期定必遇到經營困難,因健身中心處於地下室,面積可能只是傳統健身房大小的一半,有客人曾反映除了跳舞室小型,更欠缺桑拿室,坦言這是未有預料到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請人難,欠缺專業人士入行,幸好現時已逐漸解決。

此外,健身中心人流亦有淡旺季之分,聖誕節後、新春前夕較難有新客,原因可能是開支較大,消費者需要時間過渡。為了更新健身資訊,亦會定時安排會員輪流參與內地舉辦的健身展。

至於未來計劃,考慮選址住宅區且臨近學校,正向學校教師推行免費健康工作坊,內容是靠簡單動作紓解都市病,如寒背、滑鼠手、肩頸膊痛等,希望與各學校合作。未來亦想再開設分店,選址將會是氹仔區。

 經營三問:

1.  如何吸引更多新客戶加入?

2.  除了透過社交平台宣傳,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3.  未來希望開拓企業員工訂單,要怎樣開始?

 拓企業客戶   增員工生產力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在澳門,可以供給市民健身的地方越來越多,除做生意為主的健身中心,很多大廈也附設健身設備,所以,要經營好私營的健身中心,很多時候除了硬件,會以教練和不同健身班來做主導。

吸引客戶方面,應該以團體班和“一對一”針對性教練來主導,因為自動自覺健身或運動的人士,嚴格來說不會為中心帶來很多盈利。團體班的作用是帶動訓練氛圍,而且應該盡量推動兩人或多人一起參與有優惠的模式,因為會有互相推動作用。“一對一”或“一對二”小組私人訓練模式,可以針對有惰性或需要達到目標的客人。所以要營運好中心或帶來更多客人,師資十分重要。除了以專業資格招徠,能夠帶動或刺激客人非常重要。

宣傳上,現在有社交平台,還可以舉辦比賽或直接和個別客戶合作,把整個訓練過程和成果變成宣傳個案來吸引其他客人。最後,希望開拓企業員工客戶群方面,現在澳門有不少相對較大型的企業,有的甚至有自己的運動隊伍,可以以員工健康和提高生產力的誘因來接觸他們,為他們度身定制課程(尤其以時間為主)。

推月卡招徠   客戶轉介優惠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近年市民對運動健身越來越重視,除可鍛煉身體,同時可釋放工作壓力,對健身需求亦持續上升。針對提出問題作以下分析:

一、在吸引更多新客戶方面,建議以下途徑:(1)目前市面上健身會籍多以半年或一年為主,或可推出月卡,價格上更吸引,門檻更低,從而讓新客戶先體驗,令健身人數和頻次均有所提升,吸納更多會員及活躍用戶群;(2)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客戶可推出不同課程,如年長人士可舉辦一些太極拳和養身課,女士課程則以減脂和塑形為主,增加客戶群黏性;(3)給予轉介優惠,推介更多舊客戶轉介新客戶來健身體驗。

二、在宣傳方面,建議可推出線上學習平台及錄製視頻教學,可考慮尋找代言人,介紹健身成功個案,亦可與一些大型企業合作加強產品推廣,如卡戶或企業員工優惠商戶平台,商戶可藉此增加知名度及推廣優惠措施,同時起到宣傳及銷售作用。

三、商戶可先從鄰近學校、機構及社團着手,提供免費課程或合辦健身學習工作坊、舉辦講座等,配合親身示範,加強客戶多角度體驗。西方國家企業員工大多保持運動健身習慣,可在午休時間進行,本澳個案商戶也可嘗試與其他企業深化合作,甚至可以通過廣播或線上參與,開拓企業員工訂單。

創意課程克服淡旺季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與市場學副教授劉丁己針對經營者提出問題建議:

通過開好班與好教練,克服淡旺季增客源,優質課程和興趣班是吸引顧客基本條件。許多人訓練兩個月後已到瓶頸,一來惰性,二來難見成效,第三缺乏恆心和同伴鼓勵。所以要鼓吹“終身鍛煉、終身健康”概念。目前會員分兩類:第一類是專業健身為主,第二類是運動興趣為主。第一類健身發燒友,要多提倡“專業指導”益處和效果,科學鍛煉,培養興趣。第二類是年輕女性為了多動讓身體苗條但不想專業重訓的,可以多推有趣且優質的興趣班,例如拳擊有氧、瑜伽、功能性訓練團體班等。四季不同課程,就不擔心淡旺季差異。

淡季推出特定項目,周邊產品增營收。許多健身中心業者利用全年無休的室內健身訓練搭配不同特色的課程克服淡季。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好的訓練課程,加上優質的其他課程。另外,有些健身房會推出健康餐單或營養規劃或販賣相關器材、營養產品,不建議花太多精力,可通過和現有業者戰略聯盟合作雙贏。在價格上,淡旺季一般有些調整,但個案企業不走降價路線,淡季推特別且創意短期班,價格是否優惠看業者決定。淡季促銷有機會刺激消費,不過不宜過分依賴單純降價打折,價格認知區間被破壞可能影響品牌形象,對原本會員也不一定公平。更好方法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創意與增加相應服務,增加短期銷量。

最後,開發學校用戶、開發企業用戶,或者是針對一般家庭人士或上班族推出與養生保健課程,也是增加客源的好辦法。(詳細分析可點擊網站)

節假日免費試用吸新客

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表示,縱觀本澳健身市場,發展仍處成長階段,市民開始慢慢重視個人體態及健康。然而,他們可能不太了解健身的概念,常將健身(Fitness)與健美(Bodybuilding)混淆。其次,健身者普遍在獲得了健身中心會籍後,並不定時或經常使用。究其原因,除了個人的惰性,還與健身中心的氛圍、設備、環境、教練質素等有關。一家良好的健身中心除了提供場地和專業設備,更要成為客戶持之以恆地參與運動的督促者,幫助他們培養出持續運動的習慣。對於不是經常出現的顧客,可用短訊、電話、網上社交平台等作出溫馨的提醒。

一般專業的健身中心,會為客戶提供一條龍的服務。例如,提供個人客製化的健身訓練、飲食餐單及營養健身產品等。今期個案除向業界看齊,更要創造與業界不同的服務。目前該健身中心最大賣點是拳擊班、功能性訓練團體班等,今後有必要繼續創造獨特之處。除訓練服務要創新,員工服務也可創新。建議為前線員工提供適切的待客之道的訓練,以加強他們和顧客之間的良性互動,甚至和顧客成為朋友,增強顧客的向心力。

宣傳推廣方面,有鑑於健身運動日漸普及,可考慮進入社區和大企業,與社團和企業合作進行健身推廣活動,宣傳健身的好處及重要性。至於節假日大多數人選擇出外旅行或其他活動,健身房出現人流不多的情況,建議推出優惠活動或免費試用一天等計劃,吸引一些新人接觸健身中心。透過體驗,由潛在顧客變為真正顧客。

(來源 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8-04/23/content_1260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