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式料理選擇多,多位有餐飲經驗的澳人合資約八百萬於今年五月創辦秀吉日式燒肉,負責人周錦泉、陳立基希望以清酒文化結合日式燒肉作主打,在競爭激烈的日式餐飲市場突圍而出。目前主要提供串燒、刺身、和食等日式料理及五十多款清酒。如營商環境保持正常、穩定,預計兩年可回本。倘人資增加,將會增設午市,並已研究外賣產品,應對新冠疫情突襲的風險。
周錦泉、陳立基表示,本身有經營餐飲的經驗,也喜歡日式餐飲文化,故二一年開始籌備開店,最終在氹仔市中心租賃建築面積二千四呎的舖位,連裝修、材料等投資約八百萬。店舖於今年五月初正式營業,上、下層合共提供六十個座位,並設有獨立包廂。
聘唎酒師推介清酒
考慮到澳門日式餐飲有主打壽司、拉麵、居酒屋等種類,市場競爭激烈,主打日式燒肉的店舖則較少,故以此作為經營方向;另外,近年日本清酒文化在本澳開始盛行,但市場清酒選擇待進一步發掘,故直接從日本引入不同種類的清酒。開業至今已引進逾百種,店內一般有逾五十種清酒供選擇,也會針對各個季節引入季節限定清酒。同時從日本引入十八部日式清酒販賣機,顧客在店舖購買三至四個代幣即可嘗試。此外,店舖聘請國際唎酒師駐場,為顧客介紹不同清酒的特點。
他們指出,店舖五月開業後,定位、產品及特色獲市場接受,基本上每晚都約滿。顧客由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至四、五十歲的家庭客都有,絕大多數是本地客,人均消費四、五百元,整體生意尚算理想,已加強內地社交媒體的資源投放,希望拓展內地旅客市場。倘經濟、疫情平穩,預計兩年可以回本。
疫下停業幸獲減租
“六一八”疫情突襲,對店舖造成衝擊。因開業初期未有推出外賣,儘管有意變陣推出外賣串燒便當,但考慮到串燒外賣的味道始終不及堂食,所以最後未有提供。在政府禁止堂食後開始休息,進行內部資源優化、提升產品質素及進行內部培訓。
疫情下,七月生意受較大影響,向業主反映希望減租,最後獲業主給予三個月租金折扣,互相共度時艱。八月初進入穩定期後隨即重開堂食,顧客逐漸回流,但六月疫情對整體經濟環境、居民消費信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至今生意尚未回復至六月疫情前的水平,估計只有九成左右。
人手不足只開夜市
目前店內有七個廚師,足夠應對晚市及宵夜時段,暫時未有條件提供午市,估計要額外聘請三至四個師傅才能增設午市。本澳日式餐飲師傅較搶手,要聘請本地師傅不易,明白要保障本地人就業,但希望政府因應行業、工種特質決定外僱審批。
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店舖會繼續擴大貨源供應渠道,引入更多清酒種類及食材,同時正研製外賣產品,希望更好地應對可能出現的疫情及管控措施,提高經營的靈活性。
經營三問:
1、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
2、中高端餐飲中小企應對疫情風險有何建議?
3、民生區如何拓展旅客市場?
青企:盡量開拓午餐時段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建議:日系餐飲在港澳、內地十分受歡迎,變成競爭十分大。今期案例企業作為定位中高檔的餐廳,也有引入比較少數的清酒販賣機,開業初期必定會較火紅和容易吸引到客人。
據資料現在由於人資關係暫時只做晚市,但未來也要盡量開拓午餐時段,包括午餐時段加入外賣平台,因為基本的租金和設備的固定成本已經存在,所以應該盡量提升生意額增加現金流;地點在民生區,所以主力針對中產生意為主,旅客方面應利用社交平台作宣傳。
競爭方面則要留意大型綜合體經營的餐飲,現在由於賭廳業務萎縮,大型綜合體更加注重本地的高消費群體,給予的優惠更多,所以未來要多變化,如經常切換餐單,推出不同特色菜和優惠鞏固一些本地客,爭取這些客人要以人情味為主,如盡量記住熟客的口味等。
中銀中小企:搵KOL“探店種草”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對三問建議如下:
1、疫情反覆,隨着網購、宅經濟興起,餐飲業必須轉型突圍,為滿足消費者在家開伙的需求,可設定外賣實惠套餐,做好線下體驗,再以優惠券吸引到實體店消費。
2、中高端餐飲單價較高,受眾面不廣,因此,企業必須深耕現有客戶群,以優質服務吸引他們多次消費,可以“會員制”留住高端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或餐單,令客戶推薦更多的親朋好友,形成口碑效應;另外,可制訂大眾化餐單以相對低的單價吸引大眾客,再逐步以高端菜單引該部分客戶提升客單價,增加營收。
3、內地現時“探店種草”較火熱,以線上KOL帶動線下餐飲店成為主流的宣傳方式,可借助微信、小紅書、大眾點評的KOL“探店種草”,利用他們龐大流量帶動潛在旅客前往店舖“打卡”,將流量變現,本澳已有不少成功例子。
生產力:推獨特的體驗式營銷
生產力中心認為,案例企業要脫穎而出,促銷推廣及憑熟客或KOL美食推薦等口碑營銷方式是基礎,更需要令顧客記憶深刻的體驗式營銷。個案的日式燒肉店已有一定顧客基礎,經營者可加强與目標顧客溝通,分析及深入理解顧客在“意識、考慮、購買並透過經驗再不斷購買”消費過程,以及當中他們在意的需求,創造獨特的體驗式營銷。
也要關注如何確保及提升產品和服務質素,涉及食材的採購渠道及質素保證、員工的服務意識,以及設備和設施的維護及保養。
新冠疫情影響下,顧客更關注衞生及食品安全。餐廳除要按本澳《食品安全法》依法生產經營食品和建立良好的食材管理作業,亦要強化對餐廳環境(包括用餐環境及廚房/內部工作區域)、使用器具、食材原料、食品製作及員工培訓的管控制度。業界可參考當局《衛生操作指南》及《食品安全管理工具書》。、
學者:建品牌知名度增營收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建議:
加強宣傳,建立品牌知名度:建議案例企業現階段主要加強宣傳,深耕本地市場,培養熟客甚至是忠誠顧客,鞏固銷售業務,等品牌知名度達到更高水平,旅遊市場開放時,自然會有旅客專程到訪。
清酒銷售是主要利潤來源,值得加強:建議在日本清酒為原本賣點前提下,持續加強對清酒的銷售與推廣,包括本格清酒的品鑑(一般男士較愛)以及花式清酒的特調飲料(一般女士較愛),讓自己成為所有日式餐廳中,最專業的清酒餐廳。當然,要宣導飲酒須適量,酒後不開車。
人手充足時推出午市外帶便當:一個舖頭只做晚市比較可惜,尤其澳門上班族中午經常外食,所以午市市場非常可觀。因此建議在人手充足時,可推出午市用餐,若人手不足,也可推出自取外帶或外送的便當,若光靠晚市生意就極度火爆,那就不需考慮午市。
(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9/05/content_1619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