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不僅有益健康,對紓緩壓力也有幫助,疫下運動中心亦應運而生。但要得到居民的關注、顧客光顧,就要走出特色。由時裝店搖身一變成為瑜伽咖啡館——om靜逸(om.coffee.healing),冀抓住大健康時代發展機遇,以多元休閒健康產品結合,讓店舖於區內站穩陣腳。
主打休閒健康
om靜逸負責人之一鄭文靜(Phoebe)稱,店舖前身是時裝店,當時店主曾想結業,機緣巧合下與其瑜伽教師談及經營問題時,教師有興趣加盟。她也是瑜伽學生,亦有感疫情疊加博企轉型發展,擔心就業前景不理想,經了解下有意以另一身份——咖啡師來加盟此店。現時店舖由四人合資五十多萬元而成。
另一負責人瑜伽教師蔡淳子(Vivian)稱“om”其實是一個音,讀“Aum”,最早出現在印度經文中,代表創造的開始及萬物的基礎,亦正好代表着時裝店搖身一變成瑜伽咖啡館的新開始。
該店的外牆為純白色,別樹一格。店內裝潢簡潔,樓上為瑜伽教學及頌缽聲頻的音樂療癒工作坊,樓下為咖啡蛋糕麵包店,並有出售精油、有機植物精華純露及瑜伽用品,一切圍繞休閒健康出發,以瑜伽、咖啡、精油等為載體、以參與體驗為主要形式、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讓顧客走進店舖可忘掉店外繁忙的節奏,沉醉在這個清靜安逸的空間裡。
開業不久爆疫
只是,夢想豐滿,現實骨感。兩人均稱開業時已預料要守業三年,但沒想到開業不久就撞正六月的“爆疫”,一來便是一個多月,是兩年多疫情以來最嚴峻的一次。最受歡迎的瑜伽班因疫情而被要求暫停營業,時長四十天,僅靠咖啡生意維持。然而,時隔不久亦因疫情升級,防疫措施升至“全城相對靜止”狀態,在沒有加盟外賣平台下,試問生意又有多少?坦言不是不想做外賣,而是平台收費不低,目前撇除舖租、前期投資,生意額僅夠抵銷人工及水電費。
疫下制約發展
其後的問題是想令咖啡飲品更精緻細膩,味道更獨特,卻因物流而制約發展。內地的咖啡豆品種近年推陳出新,但總要買回來試過先知 “啱唔啱口味”,“與店舖風格是否一致”,結果申請手續繁複,有的品牌甚至直接拒絕,唯有托親朋好友由內地帶回來,“試完好飲再算”。機器也是,買回來容易,但萬一有損毁寄回去便是大難題,變相成本增加。第三是人手不足,生意微薄難請人,難有新產品推出,現僅有焦糖雞蛋布丁屬自家製,其餘食品都是與其他機構合作。
現時唯有寄望疫情盡快平穩,令店內各元素都能大力發展。她們稱,已在社交平台加強宣傳,吸引客源。如推廣瑜伽不單是體式,體式只是瑜伽八大類的其中之一,希望讓更多年齡層認識到瑜伽及體驗到它的好處,不只身體健康,情緒健康更重要,讓更多人可以專注當下,細膩感受生活。未來亦會在收支平衡後,讓產品推陳出新,如咖啡會在冷萃、冰滴方面更加精煉,創造出更多不同風味。在種種休閒健康元素“加持”下,讓店舖可在區內站穩陣腳。
經營三問:
一、如何提升店舖競爭力及知名度、提高生意額?
二、怎樣降低物流成本?
三、如何以低成本加入外賣市場?
青企:增加輕食產品引客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外賣咖啡店近年越開越多,競爭十分激烈。今期案例企業結合了瑜伽和其他零售元素,以增加收入。
首先在咖啡業務方面,近年澳門多了不少啡友,一般一有新店就會去嘗試和打卡,但由於競爭激烈,所以要慢慢去儲熟客,光是咖啡吸引性不大,必須加入其它輕食產品來吸引客人。如有些咖啡店的蛋糕比較吸引、或是泡芙、或是以特調飲品來吸引客戶,以增加營收。
提高生意額不一定能增加盈利,在開發產品時,必須要考慮開發一些毛利較高而售價相對較低的產品。如冰滴或冷萃咖啡,製作時間長且售價高,這樣雖可能提高了營業額,但利潤不一定增加。另外,瑜伽教學業務,幸好今次個案的瑜伽導師也是股東之一,變成教學業務比較穩定。除教學業務外,還可以零售瑜伽周邊產品來增加營收。
中銀中小企:圍爐取暖降成本運費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建議:案例企業可拍攝店舖特色產品和風格在不同社交平台上宣傳。如以健康為主題,每期拍攝相關主題提高關注度,如何瘦身等運動健身和健康飲食餐單安排等影片;另可增加健康零食和食品。
現時有很多網紅咖啡店,但入貨量不大,因此原料和物流成本都需考慮,大家可以“圍爐取暖”互相合作,如找共同供應商利用“集運”“集單”形式有效降低成本和運費。
加入外賣平台也是廣告曝光的一種,讓更多沒去過門店的消費者認識到這家店,因此可用一些小技巧讓線上客戶引流到線下。如隨餐加入菜單或宣傳的二維碼跟折扣券,限店內或私下下單使用,那麼點餐的客戶下次消費時有優惠直接到店或致電下單。
積極引導客戶關注商戶公眾號,可在裡面下單和宣傳新品或優惠,建立忠實的客戶群,口碑好客戶自然會推薦給朋友。
生產力:找準複合店經營定位
生產力中心表示,企業主轉型成複合型瑜伽咖啡館,貼合都市人關注身心健康需求。現提三建議:
一是打磨好核心業務,確保現金流健康。瑜伽課或因爆疫停課,建議增線上教學課程,讓教學不再局限現場,時間較彈性。其次利用資訊系統建立會員制度,做好客群管理,充分掌握顧客各種數據,加以分析利用。
二是找準複合店經營定位,建立良好品牌形象。可結合瑜伽運動推出更多健康食品,有助吸引熱愛運動及關注健康飲食客群。深化店舖“追求身心平衡、靜逸舒暢”經營理念,與同業產生明顯區隔。
三是多管齊下降營運成本。建立預訂銷售方式,更準確掌握食物製作成本及時間,降低囤貨﹔瑜伽館非上課時段出租空間予會員、舉辦咖啡結合瑜伽題材的工作坊等帶來額外客流和收益。目前未加入外賣平台,市面一些IT公司可提供餐飲業自建落單小程序方案,成本較低。
學者:加強顧客體驗與網絡宣傳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建議:
複合式經營有助創收:建議持續複合式經營,並推出相關電消優惠,撐過疫情艱困時間。疫情穩定後,鼓勵更多消費者到店裡停留更長時間,不論是喝咖啡或做瑜伽,消費者在店裡待的時間越久,便有機會創造更多收入。目前澳門疫情逐漸穩定,相信之後生意會慢慢回升。
外賣是考慮選項,但品牌主打是參與體驗:在疫情下因禁止聚集及餐廳暫停,所以考慮外賣十分合理。但不斷鼓勵外賣,豈不和一般外賣店沒兩樣?在疫情穩定下,應更多鼓勵消費者到店光顧,體驗獨特店舖氣氛,通過特色,吸引跨區居民專程前來。如要加強外賣業務,則需精算成本效益後再考慮。
加強網絡與社交平台的宣傳:開拓不同客群,或讓目標顧客(如:年輕群體、中產白領、粉領等)願意重複消費,需要增加品牌黏性和忠誠度。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3/content_1603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