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青開中藥房 融傳統與現代

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預防、治療以至康復的全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時代,人們更加關注健康,行業亦大放異彩,有本地年輕人在內地修讀中醫學系,回澳創辦“傳統+現代”中藥房,引入進口科學中藥、打造保健茶飲、時令湯水,推廣“治未病”融入大眾生活。

永添養生堂中藥房中醫生黎宏添介紹創業過程表示,兒時與中醫結下不解之緣,亦對傳統中藥的百子櫃、工具感興趣,創業前後到新加坡、香港、日本、台灣等地了解當地市民對使用中醫藥情況,以及各地區中醫診療時所使用的新型方劑,深深感受傳統中醫藥活力。回澳後,結合恩師創辦中藥房的經驗,在二○年七月創辦“傳統+現代”的中藥房,選址民生區,希望在社區更好藉中藥房推廣“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理念。

引入“免煲”中藥

該中藥房的特色是保留傳統百子櫃,以及“因人制宜”特點,先對顧客進行“望聞問切”,按體質打造適合方劑;同時,引入現代進口經GMP檢測的科學中藥,其特點在“免煲藥”,用開水還原中藥有效成分,藥效接近於烹製中藥,適合上班族及沒時間煲藥的人士。除提供中醫診治、中醫藥產品,疫下留意到市民心理生理都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情緒,有見及此,根據廣東嶺南地區氣候特質,打造一系列保健茶飲、製作中醫藥香囊,並推廿四節氣“時令湯水”,希望達到及早預防疾病,將把中醫“治未病”文化在本地推廣。

 網上供保健資訊

黎宏添指出,為令中藥房更年輕化,重新設計店舖標誌、網頁,並經營社交網絡平台,會在網上提供健康資訊如增強體質的湯水教學、抗疫操、養生資訊以擴大客源及年齡層。創業初期顧客以青年為主,隨時間累積,經驗沉澱,客群越來越廣。他透露,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正式開業前準備工作長達九個月,包括申請牌照過程、裝修需時,耗費大;開業後迎來本地爆疫,店舖周邊亦實行隔離封控措施,街區異常冷清,資金流受挑戰,幸成功申請政府創業貸款,亦修讀創業課程,正在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優化經營。他坦言未有太多盈利,一方面現時中藥成本攀升,另外,該店主要面向街坊,定價大眾化;再者,民生區藥房遍佈,亦減低市民對中醫藥的需求。不過,堅守創業信念,並通過服務、產品質量逐漸獲市民認同,形容持續發展中。

日後或進駐橫琴

他看好中醫前景,短期五年內計劃將重心放在澳門,先將本澳中藥房做好、將養生文化聯繫至居民日常生活為首要目標。作為臨床全科中醫生,冀提供專業有效的方劑,累積經驗,穩步發展。後疫情時代中醫藥業有發展契機,留意到內地灣區中醫藥機遇處處,為持續更新及提高對行業認知,工餘時間有到灣區、三甲醫院進行學術交流,為澳門中醫藥增加更多新元素,又希望日後有機會進駐橫琴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或到橫琴社區提供服務,進一步參與中醫藥領域發展。

經營三問:

1. 如何進一步提升大眾對中醫行業認知?

2. 對優化中藥房經營有何建議?

3. 如何更好平衡開支與收入?

青企:拍視頻推廣中醫藥養生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今期個案作為一名在澳門開設現代中藥房的中醫,並希望將養生和中醫藥文化聯繫居民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目標。因此首先建議可配合現代宣傳模式,如定期拍攝短視頻來推廣中醫藥的養生好處;因爲要透過不斷的宣傳和講解,才能夠讓民眾了解到中醫的治未病和時令湯水的養生文化。

在產品上,除可製作一些時令湯水和養生涼茶包外,還可聯同一些本地或鄰近地區已經有GMP認證的現代中藥生產廠房合作,直接售賣他們的產品,因為現在內地很多廠房也直接生產一些知名的漢方顆粒或沖劑;當然要配合自身中醫按照每個客人體質而推薦不同的配方,就如西醫看診後用藥一樣。這樣客人除可享受到中醫的專業之外,還會對藥物的來源和生產地更加有信心,因為以往自煲中藥或藥房代煲中藥也不能達到標準化的效果。

中銀中小企:拓線上面診服務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對三問有如下建議:

1. 店主可多參加澳門及大灣區中醫學會,亦可嘗試參與教育機構舉辦的中醫藥活動,將中醫知識普及社會,讓更多人接觸這個特色行業,加大市民對中醫藥的認知。

2. 店主可諮詢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享受本澳企業於灣區拓展業務的優惠政策,於橫琴合夥或開拓自身中藥生產線,以擴大生產速度及成本,以備日後業務發展所需。此外,可多了解中醫藥對疫情預防及治療的情況,以調整經營策略。

3. 疫情關係可使用線上面診方式,面診後透過送貨或移送服務提供中藥予客戶。藉此與客戶維持關係,亦可吸引不便親身面診之客戶使用服務,同時減輕門店經營成本。若疫情回穩,可保持線上及親身面診兩種方式,平衡經營開支。

生產力:用科技做好客戶維護

生產力中心對案例企業提出三建議﹕

一、堅持優質診療及推出多元化中藥產品。對顧客來說,首要重視經營者的醫術水平及中藥品質。除推出“免煲藥”即沖藥粉、時令湯包、養生茶飲,應重視對產品安全的宣傳。可在中藥材包裝標示上列出更多細節、產地、合格認證標籤等,也可結合新媒體拍片解說,以進一步提高顧客信心,增進消費意願。

二、持續透過新媒體平台打造中藥房及個人品牌。藉新媒體平台持續介紹養生保健小知識、應節養生湯水和茶飲等。久久為功,以打造“植根社區、值得信賴”的年輕中醫師形象。

三、引入資訊科技系統做好客戶維護。隨着顧客增多,對新舊客戶維護的需求自然加大。店家一方面可借助系統逐步建立顧客資料庫,另一方面可利用系統內智慧功能,實現預約、取藥、定期推送健康養生訊息等多元化功能,以科技手段達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者:品牌年輕化  加大客戶基礎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建議如下:

(1) 財務分析了解情況:先了解不同產品佔企業營收與利潤比例,疫後加強優勢業務,調整弱勢業務,將優勢最大化。

(2) 短期宜防禦,度過疫情為主:繼續致力將中藥養生年輕化,良好結合傳統與創新,鎖定特色人群,推出疫下有助保健抗疫的合宜產品外送。如居家提高抵抗力、保護呼吸道與喉嚨的相關養生茶飲,應是受歡迎的產品。

(3) 長期宜擴大顧客基礎:除傳統年長顧客,多開發重視養生保健的本地年輕族群,甚至將業務拓展到橫琴,針對部分有潛力的新客群,以具有活力方式推出“主題式促銷”及“新客優惠”,增加新客源,增加營收,持續未來商業動力。

(4) 提升專業,未來擴張橫琴可行:等時機成熟,進入橫琴有潛力的小區開設分店,加強與中醫藥產業園合作,將業務規模和營收提高到另一個層次。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3/content_1603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