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澳青創潮服品牌 由網店走進街舖

每個原創品牌背後都有自己的獨特故事,“Wasted”品牌在一六年創立,主要銷售街頭潮牌衣服和潮玩產品,當中部分更由負責人李強親自設計製作。他表示,品牌由網店逐步走向實體店經營,藉創作帶出珍惜光陰的人生態度,未來希望繼續專注設計,包括覆蓋至生活用品設計上,由此增加跨行業的合作機會。

品牌寄語珍惜光陰

李強表示,品牌理念原於自己,早在高中至大學時期已有創立品牌想法,惟遲遲未有實現,因此品牌名叫“Wasted”,寄語年輕人要珍惜光陰,不要蹉跎歲月。

品牌最初由網上銷售起步,在二○年終於進駐商場開設首間實體店,當時店內八至九成產品屬自家設計,其餘則來自台灣、香港等。至今年五月走出商場搬到街舖經營,除了是自己的夢想,另一好處是街舖空間更大,保守估計至今已投放了十至二十萬元用作開店,用於租金、產品設計及包裝等開支。不過,為了專精於創作,在選擇衣服面料上花上更多心思,創作時間變相拉長,現時店內自家設計產品已降至六至七成。

開設實體店後多了客人認識品牌,懂得欣賞的人就更多,現時客人年齡層介乎十八至四十歲,該店每月營業額約兩萬至三萬元,基本已收支平衡,正努力回本。

重原創疫下影響微

談到經營困難?他表示銷售衣飾有分淡旺季,因此每月生意未能穩定,加上人手有限,基本由自己“一腳踢”,分身兼顧設計、包裝、選料及送貨等工作,即使有打算聘請人手,可惜目前資源上暫未有條件成事。幸而疫情對該店生意未見太大影響,可能是自家品牌的關係,衣飾剪裁簡約又帶點特色,而且非貴價品,衣服每件售價為二百五十至三百五十元,價錢親民,因此疫下生意仍可維持。

但是,市場競爭大是難點之一,現時澳門越來越多自家設計品牌,雖然大家所走的設計路線不一,有些主打露營,有些主打運動,但“原創”兩字的前提下已默默形成了市場競爭,所幸是澳門人對自家品牌設計的接受度漸高,小眾品牌的形象近年更加突出。而且,該品牌光顧的客人除了本地客,也有香港、台灣客,比例為八比二。

未來發展方向?雖然有開分店的想法,但經營新舖已相當吃力,希望先做好現時工作。未來希望放更多心思在設計上,除衣物外,亦可以覆蓋至生活用品設計,包括毛巾、手機套、環保袋等,亦希望有跨行業合作,例如與飲料店合推自家設計的套裝產品,令品牌更多元化。

經營三問:

1、小眾品牌怎樣推廣突圍?

2、如何把品牌推入內地市場,如大灣區?

3、怎樣看自家設計在澳門的發展前景?

青企:發展差異化小眾品牌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在澳經營服裝品牌不易,因服裝生意已發展得非常成熟,所以只能在差異化發展,即成為小眾品牌,或多品牌式的買手店。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突圍,首先店主要定義好“突圍”的概念,未來要發展成市場龐大的大眾化消費產品,還是專注在取得小眾市場內的大多數客戶。如屬後者,則要非常專業地針對所屬市場,除衣服設計外還要了解客戶穿着衣服時的應用場景,定出適合的衣料、甚至設計。另外如要進入內地市場,必須先做好內地商標登記。對於本土設計的發展前景,澳門是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同時有歐亞文化結合的優勢,要發展澳門品牌已有先天之利,因在澳土生土長的人已有着兩地文化氛圍,形成獨特的中西文化,只是過往宣傳不足,未來如何把本地品牌帶出去不只是個別品牌的問題,而是旅遊和文化部門如何把整個澳門品牌帶出去才是重點。

中銀中小企:開群組與客戶互動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對案例企業提出下列建議:一、從商戶基本情況可見,經營已有一段時間,具一定客戶群,可嘗試利用社交平台開立群組,聽取客戶反饋,融入設計考量,創立特有圖案及標誌,以此作為設計基調,賦予產品特色,增加與客戶互動,借助老客戶推廣新產品。

二、在國家及特區政府政策支持下,銀行不定時組織本地商戶前往灣區考察及交流,提供業務合作平台,此外,銀行會協助每年舉辦的廣交會邀請本澳企業參加,為相應行業配對交流,商戶可留意及積極參與,透過銀行協助尋找灣區機遇。

三、近年來政府大力支持文創,文創產品遍地皆是,配合時下年輕人着重差異化及個性化的大環境下,行業具一定發展前景,故市場定位及產品配搭成為開拓及留住客戶關鍵。

生產力:首要為品牌定位

生產力中心表示,在市場競爭中,品牌經營首要重點為品牌“定位”,以表達品牌對目標顧客生活方式的認同和關懷,更好地將其設計風格和品牌理念融合一起。第二個重點是建立 “品牌識別”。 除感官上要有區別,更要帶來更深層的理解和肯定,故建議可加强為品牌說故事,將其年少的趣事或設立品牌的念頭加添在內,為品牌塑造一個有親和力、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形象,引起顧客共鳴。 另外,商標要及時註冊,防止被人盜用或混水摸魚,破壞品牌的聲譽。提高品牌知名度,建議多採用體驗快閃店方式及參與市集、展覽等活動,增加品牌曝光率和建立口碑。定期參與在澳門、大灣區等城市舉行的品牌服裝展覽,讓不同層面的買家認識品牌,以拓展業務網絡。

生產力中心設有一系列與時尚零售、營銷及品牌經營相關的課程,可以聯絡該中心成衣技術匯點(8898-0701)。

學者:推限量爆款創造聲量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對案例企業提三建議:

一、案例企業應進一步強調獨特的品牌精神,緊緊抓住鐵桿粉絲,加強品牌精神與目標消費者之間情感連結,並逐步爭取更多消費者認同。有了品牌精神加持後,才能產生差異性、個性化優勢,以及議價能力。

二、未來需要推出幾個爆款產品,通過網絡宣傳,創造流量和聲量並大規模圈粉,有機會在短時間形成話題,帶來收入。並要根據目標消費者選擇適合的推廣平台,港澳台的觀眾主要看Youtube或IG,內地消費者市場則要重視抖音或小紅書等平台。

三、建議將業務擴張到鄰近的大灣區市場或內地新一線城市,是未來潮牌業務爆炸性發展的契機。許多國際一級的城市已經有太多潮牌競爭,要打進去比較費力,但是大灣區與內地新一線城市的消費者,或許比較容易接受來自澳門的潮牌。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3/content_1603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