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三人合資培訓中心 推多元課程

本澳近年越趨注重幼兒教育及人才培訓。譚紫君、胡海珊、黃懿德三位分別具有社服、教育的背景,去年中合辦專業培訓中心,提供包括幼兒語言訓練、社會情緒學習特色課程,並有提供兒童禮儀、商務禮儀等課程,經過大半年探索,業務漸上軌道,未來希望加強與學校、機構合作,協助幼兒全面發展及為社會培育專業人才。

引入外地專業課程

譚紫君、胡海珊、黃懿德表示,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情況的學生,需要與時並進地學習,報讀各類專業認證課程,提高教學技巧。有些課程本澳缺乏,故到香港等地報讀,在疫情前有些外國導師可以來澳教授專業課程。疫情後,萌生想法開設培訓中心,將外地專業課程引入澳門。

二○年九月開始籌備該培訓中心,二一年七月伯樂專業培訓中心正式開業。主要提供語言訓練課程、日本繪本課程、社會情緒學習、邏輯思維訓練等特色課程,此外還有兒童禮儀、針對成人的商務禮儀課程以及工作坊等。

據她們介紹,語言訓練課程針對不同人士需要而設,如自閉症、語言發展遲緩以及有需要糾正發音的幼兒等;社會情緒學習在外國已相當流行,並融入恆常課程,希望除了注重學術、認知的培育外,也注重情緒、自我發展等,做到全人教育,學會抒發情緒,減少行為偏差。

疫情下,教育培訓機構面臨不少挑戰,如去年八月、九月本澳出現新冠肺炎本地個案,響應政府呼籲而停課,至十月底疫情穩定,業務才逐漸步入正軌。另外,由於疫情持續,出入境受限,外地導師無法來澳授課,本澳具有專業資格的導師十分稀缺,局限開設新課程;儘管有些課程可以透過視像會議授課,但效果不及面授好,有些更無法透過視像教學。由於疫情導致短暫停課,重新上課後幼兒需重新適應,也會影響學習表現。

與校合作培訓教師

無可否認,本澳培訓教育機構數量不少,業內競爭激烈,故長遠需要繼續增加各類課程、擴展業務,如認證類、禮儀類、口才類及藝術類課程等;其次研究如何將教具、教材量產化,推動到學習、教育機構;同時更多地與學校、機構、企業開展合作,如協助學校為老師開辦相應的培訓課程,以及將社會情緒學習推廣至學校等,也曾與博企合作,為博企員工開展親子互動課程,希望藉此讓更多機構認識該培訓中心。

 經營三問:

一、本澳培訓機構眾多,如何突出自身特色?

二、對開展學校、機構、企業合作有何建議?

三、推廣課程有哪些營銷技巧?

青企:給予優惠鼓勵再報讀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今期個案是一個由幼兒至成人課程都有涉及的培訓機構。如要在眾多機構中突出自身特色,就要有一些極之專門或品牌式的培訓項目,讓客人想到某種培訓或某種課程則自然會想起“伯樂”。

經營上,須多留意外間的潮流和數據,如鄰近地區現正流行的培訓項目,和留意政府公佈的一些統計數據,在設計課程上則可針對人口年齡層比較多的客戶。另外,除一般客戶外,還應針對企業或學校客戶,如為企業前線設計針對性的培訓項目;也可針對學校客戶如訓練老師如何再培訓他們的學生等,甚至可嘗試設計培訓內容給予政府或教育部門,以增加自己的認受性。

在推廣營銷方面要有持續性,例如給予優惠一些完成單一的課程,讓他們可以把優惠用在其他項目的課程上,以吸引學生持續報讀不同類型的課程。

中銀中小企:或向非學術類發展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對案例提出下列建議:

一、內地去年推出“雙減政策”,有關風氣亦可能影響本澳相關行業。但普遍家長仍對子女教育有所期望,較大可能會傾向選擇非學術類、德智體美類的培訓課程,機構可朝相關方向發展。

二、培訓機構作為學校和企業內部學習的補充,可提議更多元化的課程內容,如藝術類、形象管理、遊戲類等課程,以靈活性和趣味性吸引受眾群體。開展學校人文教育以外的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寓學習於娛樂;針對企業的在職家長,開展親子互動課程,提供雙方於職場和學校以外的一個全新體驗。

三、參考知名快餐店的會員續會優惠,內含優惠券及其他培訓機構的試用券,可作為吸引流量的入口;同時中銀亦有舉辦“Smart Kid”活動,為親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也可提供相關的優惠和配套作為吸引客源的誘因。

生產力:勿盲目擴課程種類

生產力中心認為,一家培訓機構應有明確的目標市場和定位,並以獨特優勢“做專”、“做強”,避免盲目擴張課程種類。建議經營者堅持以兒童及少年情緒智商教育為主軸,開發及提供在市場中較領先和系統化的兒童、少年及成人課程。

產品策略應打造“皇牌”又“熱門”的課程,主打課程帶動其餘課程,建立和提升機構品牌。價格策略要看市場上同類課程的定價,以及“客戶願意付多少”;一些創新/獨有,又或精品/配以增值服務的課程對客戶來説價值更大,定價便可較高,有助拓展利潤空間。“渠道”方面,應深入探討線上線下結合如何提升課程的附加值。

要加強客戶對機構認知,可把主打課程分拆成短小的“微課”供客戶線上觀看,提升客戶體驗,亦有利線上分享並引流線下。亦可從家長客戶中識別出“KOC”關鍵意見客戶,鼓勵他們分享真實消費體驗及推介服務。

學者:推特色課程打響名號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建議:

一、推出特色課程打響名號:了解自身資源和本澳需求,推出具影響力且差異化的特色課程,尤其是聚焦幼兒教育類和專業認證課程,有助打響品牌知名度,建立專業地位。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需求,澳門家長又很願意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資源,因此幼兒培訓課程具有商機與需求。

二、爭取和機構合作:除博企外,可和本澳的大學,或是大型教育機構合作,共同推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課程,爭取政府部門的培訓業務,有助建立良好名聲並增加收入。可和現有教育相關社團合作,在澳門及大灣區其他城市推廣課程業務。

三、考慮托兒服務:本澳托位不足,許多父母十分煩惱,案例企業作為一所教育培訓中心,可考慮將業務拓展到托兒市場,不僅幫助家長解決問題,還能帶給小孩更好的學習機會,找到市場機會也增加營收。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3/14/content_1583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