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兩女巧手 創金工刺繡飾品室

每一個飾品都承載着獨特的意義。有兩名本澳年輕人看準本地手工飾品市場,花兩年時間不斷學習和練習金工技藝,籌備半年,於一九年十二月創立全手工製飾品工作室“哈佬”,主打金工與刺繡的頸鏈、耳環、戒指等,亦有提供客製化服務及體驗班,旨為讓它不再是單純、冰冷的飾品,是人與人之間共同製作及互動才有的溫度和情感。現時工作室經營穩定發展,惟需要更多時間讓大眾對全手工製作加深了解。

膽粗粗實現創業夢

該店負責人余詠芝、歐陽倩衡二人本從事設計相關行業,前幾年旅遊時感到澳門手工材料市場未太普及,有一定發展空間。遂探索嘗試不同的手工領域後,最後選擇了金工和刺繡工藝。二人利用多年積蓄,各投資五位數“膽粗粗”實現創業夢。

現時該店有純銀、紅銅及黃銅三種金工材料,除堅硬程度及氧化速度略有差異,製成的飾品亦各有風味,客人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主要負責金工的余詠芝稱,花兩年時間不斷學習、摸索及嘗試,才能把腦海中的設計以金工形式呈現,尤其喜歡設計與澳門相關元素,及與童年回憶為靈感來源,如郵箱、金錢餅及公園娛樂設施等,亦有如人偶或動物等手腳均可郁動的趣味設計,日後將會設計出更多澳門元素及玩味的飾品及擺件。

主要負責刺繡的歐陽倩衡稱,期望跳脫出大眾對刺繡的傳統認識,故以幾何圖形為主,全人手製作,製作一對耳環或最少需五小時,相對於電繡,更能以多種刺繡技巧放進同一作品中,未來會添加更多元素於刺繡作品。

開體驗班反應理想

創業談何容易?尤其在開業不久遇上疫情。她們稱,生意長達半年“淡如止水”,所幸去年五月消費卡推出,二人決定開設私人體驗班,每班上限四人,旨為讓親朋好友及金工愛好者,創作屬於她們的回憶,亦能藉此推廣金工技藝。客人可選擇製作手鈪、頸鏈、耳環、鎖匙扣、戒指等款式,打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飾品,收費為三百八十元至九百元不等,整體反應比預期理想,月均可開約二十至二十五班,經營漸上軌道,達收資平衡。

至於未來發展方向。她們表示,未來將集中在網上銷售,期望把品牌推廣到更多地方,擴展客源的同時,待經營情況許可下,向地舖方向前進。亦考慮推出材料包,讓客人在有一定工具下,在家也能DIY。

經營三問:

1.如何提升市場關注度?

2.如何增知名度,宣傳渠道應怎樣改善?

3.如何拓展企業及客戶群體?

青企:為社團機構開班增收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今期案例店主通過旅遊經驗,把手工飾品帶回澳門發展,但要克服水土不服問題:如解決人工、租金、市場細等困難。店主把經營模式變成有整個過程體驗+產品的消費模式,比單純零售更易吸引客戶。現在購物體驗要有儀式感,讓客人自製產品會增加投入度和喜愛度。但缺點是不能大規模經營,所以租金和材料成本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

提升市場關注度,除開班外,須有自己主打設計產品,才能吸引關注。要增加店舖知名度,首要考慮增加了知名度和客戶後,這樣的手作模式能否大規模發展,現在多以舊客帶新客的模式來宣傳。拓展企業客戶或群體客戶方面,可主動聯絡一些社團和大機構為他們特別開班,由於人數多可保證開班數目,從而保證了店舖收入。未來為吸引更多回頭客,應設計一些有連貫性的款式,如三、四個飾品可以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更有特色的設計等。

中銀中小企:配合電消推優惠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對案例有三點建議:

一、為提升市場關注度,建議集中宣傳體驗班,在社交媒體上針對年輕客戶群作宣傳,重點宣傳親手打造飾品體驗,與同行人有美好的集體回憶,使更多客戶認識該行業,藉口耳相傳,增強人們對該品牌的認識。二、除在社交媒體宣傳外,也可與網上平台合作,如網售體驗班優惠券,也可加盟一些銀行的優惠商戶,藉提供優惠吸引更多客戶試製手工飾品。配合電子消費計劃推出優惠方案,吸引更多新客戶。也可結合節日推出不同的體驗班,如父親節辦家庭體驗班等。三、對於企業拓展,由於金工及刺繡對技術有一定需求,故規模不會太大,可保持工作室模式和加強網上銷售,網售可重點營造商品獨特性、稀少性及澳門特色,以加強品牌效應,亦可在內地網站開設網店或宣傳,增加更多外地客源。

生產力:專屬禮品 拓團體市場

生產力中心表示,澳門現今較難找到以金工技術製作的產品。今期個案設體驗班,是很好的賣點。贈送親手製作的禮品更具意義;這種體驗會促使顧客在親友中口耳相傳或通過社交媒體發佈,使店舖獲得宣傳效果。建議把體驗班伸延至年輕旅客市場,增加旅遊體驗,互為對方打造別出心裁的禮物。

另建議把市場劃分為個人和團體市場,然後再定產品系列或主題發展方向。現時店舖主要市場是個人(情侶、夫婦等),可重點開拓團體客戶如企業、社團等,這類客戶最可能訂購送給訪客、合作方和嘉賓的紀念品。可為他們設計一些專屬的、有創新性的紀念品。推廣方面,可爭取與本地社團及學校跨界合作,將手藝知識帶進社區和學校。如舉辦以金工和刺繡手藝為主題的工作坊,講解如何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讓年輕人接觸有關技術,激發學習興趣,增加舖知名度。

學者:體驗與訂製  雙管齊下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對案例提出兩點建議。

一、通過體驗班推廣並創收:建議持續開辦體驗班,保持課程特色與質量,做好顧客關係管理,有助推廣品牌知名度、開發潛在客戶、並於疫情期間獲得收入。同時借電子消費計劃,推優惠課程套裝,吸引更多消費者體驗課程。

二、根據目標顧客推出適當產品:針對“客戶私人訂製市場”和“網上零售市場”,推出適當產品。如據顧客需求以私人訂製方式較易進入中高價市場,也能獲得較高的顧客滿意度、忠誠度,及產品銷售利潤。

網絡銷售則有助打破區域限制,將市場擴大到大灣區市場(甚至全球市場)。除提供訂造產品外,針對大眾的產品也要具有設計感或獨創性。

在網絡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原創設計很容易被競爭者模仿,如何做到差異化,挑戰不小,希望經營者先站穩本澳市場和大灣區市場為主,以親身體驗帶動銷售。

(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06/07/content_1521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