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體育+商業 兩年辦逾三十活動

近年居民注重身心健康,健身、體育活動風氣漸趨盛行,甚至成為團隊建設的重要元素。從外國留學回澳發展的趙文龍,於一八年底與友人成立MR.J體育及娛樂活動策劃有限公司,將體育活動與商業元素結合,成立兩年間為團體及個人策劃、組織舉辦逾三十場大小體育活動,希望立足澳門,放眼灣區市場。

度身策劃團建活動

趙文龍表示,過去是一名籃球運動員,一直熱愛體育活動,外國留學時看到外地有不少體育活動策劃公司,產業發展成熟,澳門這方面的企業則較少,故回澳後與另一位同樣熱愛運動的朋友於一八年底合資創辦公司,希望將體育結合商業活動元素,在澳門普及體育娛樂風氣,從而推廣體育產業發展。基於業務特點,以及考慮到租金成本,最終選擇共享辦公室作為創業起點。

公司主要策劃體育及娛樂活動,創辦兩年間,至今舉辦逾三十場體育活動,盡力做到每個月一場大活動、一場小活動。大型活動上限三百人,小型活動上限一百人,約一半活動為其公司自行策劃,開放公眾付費報名參與,設有單堂、一日或二日通行證;另一半的活動則與企業、機構、社團合作,為其度身策劃相應的團體建設活動,讓參加者在活動中增強彼此的交流及互動,提升凝聚力及歸屬感。

除了傳統的籃球、足球等體育活動外,還會引入外國的新興體育活動,如攻防箭、芬蘭木棋等,並有協辦運動類的展覽活動,希望透過引入新興體育活動及展覽平台,讓更多居民了解不同體育運動的樂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過往舉辦的團建活動,以攻防箭最受歡迎。

立足澳門着眼灣區

新冠肺炎疫情下,最初對籌劃活動有一定影響,部分贊助商削減預算,或者減少群體聚集活動;不過,正因疫情影響,居民無法外遊,且注重強身健體,提升身體免疫力,對體育活動的需求上升,故今年整體生意尚算平穩,未至於受到太大衝擊,保持收支平衡。

目前本澳體育產業相對外地仍處於起步階段,政府提出發展體育產業,認為產業有廣闊發展空間,但仍面臨一定難題。首先是場地設施不足,體育活動需要較大的場地,公共體育設施需求大、租場難,私人體育設施費用較高,導致成本上升;其次是本澳人口不多,內需有限,籌劃體育活動,尋找贊助商的難度較多。

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近年相繼推出的政策加快灣區建設,可以將市場進一步延伸至大灣區,打破澳門市場細的局限性,故未來會繼續立足澳門,着眼大灣區市場。目前正在與大灣區城市洽談體育活動的可行性,預計明年首先到橫琴舉辦活動,提升知名度,然後到廣州推廣,因廣州的體育風氣及設施是大灣區中條件最好的城市。

經營三問:

1、如何突破活動場地不足制約?

2、新興體育活動怎樣吸引居民參與?

3、走入灣區發展要注意哪些問題?

發展灣區  先測試市場

生產力中心表示,面對場地不足,建議和一些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以長期但不定期的方式租用場地,以換取較低的場租。夥伴關係能否建立,關鍵是能否達到互惠互利,因此,洽商時應盡可能讓對方知道除了租金收入外,還有其他間接得益。

吸引居民參與新興體育活動,建議實施巿場細分策略。首先,對新興項目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甚麼項目適合甚麼人群,然後再向不同人群推廣適合的項目。新興的體育運動一般較少人認識,公司可透過工作坊和實習課,讓目標人群對運動加深認識,從而引起他們的興趣;另外推廣新興運動時,也不應忽略傳統體育運動,因這些運動已有一定數量的愛好者,是重要的基礎客源。

進入大灣區發展,建議對巿場進行測試。現階段先在當地尋找合作夥伴,試推一些項目。如果決定長遠在大灣區落地,尤其在當地註冊公司、開展業務,則應對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稅務等作深入了解。

堅持特色團建  “引進來帶出去”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案例企業可從三方面着手:

1、強化中間商關鍵獨特作用:大企業一般有自己部門或人員做團建規劃。案例企業要避免被取代,重點熟悉供需雙方的需求和資源,建立信任,突顯自己的價值。在歐美或台灣都有業者做的不錯,一般採取為客戶複合式量身訂造經營手法。

2、引進來:想辦法多和內地政府、企業與機構合作,通過良好業務能力並建立信任關係,才能拿到訂單,為其度身訂造策劃在澳門的團體建設活動,鼓勵外地團體在澳門多留幾天;另外可考慮和酒店、度假村合作,承包並爭取結合會議、社交、團建等活動。

3、帶出去:經營者希望將市場進一步延伸至大灣區,完全是正確方向。最好能和澳門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同時和大灣區部分城市的團建基地有獨特的良好合作關係,扮演好中間協調策劃者角色,有助業務推廣。

策劃冷門運動  吸引顧客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案例企業舉辦的活動可在不同地方舉行,策劃和運作上有機動性。足球、籃球傳統的活動已有一定群體自行舉辦或組織,故建議以較冷門的運動來吸引顧客。

澳門戶外公共地方嚴重不足,但可借力博企擁有比較多的場地資源,近年他們也希望多做一些社會責任活動或推廣一些非博彩商業性活動,建議主動接觸他們合作舉辦活動。

吸引客人方面,澳門已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地方,也有很多外地人在澳門工作生活,所以一些中小型的活動(一百人以下)若果宣傳足夠,應該不會太難推廣。

在橫琴推廣有琴澳合作和政策上的優勢,但短期的市場可以放在廣州、江門、或佛山這些在大灣區西面比較大的城市,這些城市因為過去高速發展,不少“海歸”回國,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會比較高,而且競爭也沒有深圳大。

銀行助對接灣區商事服務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場地不足有幾個方向的解決方法,針對本地居民、在本地進行的推廣活動,可選擇一些在澳門有充足場地的活動進行推廣;其次,開拓灣區內地城市的活動空間,如橫琴、珠海。

新興的活動主要可分為個人還是團體類。建議針對家庭客戶推出假日活動體驗的新興活動及好玩模式等套餐;個人類的體育活動則要考慮該項目在澳門市場空間,可選擇一些專業性強的針對專業人士,或者針對年輕人群體推出新奇、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作為消遣。

發展大灣區關注兩個方向,一個是場地的使用;另一個要考慮是否在灣區設立公司。如內地設公司,要考慮當地的法律、稅制、以及運營、資金進出等問題。因此選擇發展的城市先從澳門周邊城市或者股東熟悉的城市開始。

中銀針對有意前往灣區發展的中小企客戶提供當地商事機構對接的服務,直接對接當地的工商機構及金融機構,減少企業的試錯成本。

(來源:澳門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12/28/content_1484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