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 IT人轉型開超市 拓線上銷售渠道

本澳超市遍地開花,部分連鎖超市持續擴充市場,小超市生存空間受壓,需要尋求新出路。位於石排灣的“大柔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基本超市日用品、糧油食品,還有地方特產、手信,創辦人麥文明由IT轉行開超市,利用自身IT優勢,開發系統,拓線上銷售渠道,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

成本高讓利能力低

大柔屋有限公司創辦人麥文明表示,原從事IT行業,八年前,得悉石排灣公屋群商舖招標,當時石排灣仍處開發中,認為“有得做”故嘗試投標開超市。開業首年人流甚少,形容“收銀機螢幕大多時間黑屏”,其後公屋群相繼入伙,情況有所改善,惟及後連鎖超市加入,競爭激烈。

大柔屋起步與普通超市無異,隨着競爭激烈、租金不斷攀升,生存空間不斷縮窄,為拓生意,搜羅與大眾超市不一樣貨品。目前店舖內貨品約三萬種,一半是大眾日常貨品;另一半從外地進口的特色貨品,包括台灣、日本、東南亞等地,涵蓋食物、日用品,甚至電器。有的超市會按銷量調整貨品種類,導致貨架種類越來越少,但該店則不斷更新貨品,多元是店舖一大優勢。

小超市主靠街坊客支撐,街坊對價格敏感度高,訂價若較同行高,街坊有意見,只能靠薄利多銷,有的產品賺一兩毫,幾乎是“無賺錢”。他坦言,小超市訂價與連鎖集團相比,讓利能力低,因入貨量相對少價格較高,且經小型供應商、代理商、本地物流運輸,各項環節疊加,訂價高屬無可奈何,消費者難以看見小型超市潛在成本,對訂價不理解,卻正因種種環節,一些小微供應商、物流業才有生意做。

累積會員逾四千人

中小企向來面對“老大難”的租金、人資問題,該店亦不例外,故嘗試利用自身IT優勢,開發系統、功能,方便店舖日常營運,包括收銀台呼叫按鈕,方便調動人手,店舖的查價系統、會員管理系統,便利顧客;為迎合線上化趨勢,建立線上銷售網站及後台管理系統、送貨系統等。

他解釋,相較建立APPS,網站更安全、保密程度更高,自從有網上下單服務,越來越多人使用,實體店更多是急需產品的消費者,不急的像公司、社服機構有採購需要,傾向在線上選購再送貨上門,方便快捷,目前店舖儲下會員數量已有四、五千人。

疫情下,有進口台灣生產的口罩,本地人難以外遊,亦採購一些當地手信特產,深受歡迎。對於疫情衝擊,店舖雖說是民生類企業,影響不大,但隨租金不斷攀升,加之利潤不斷減少,生存不易。展望未來,一方面加強網上下單業務,完善軟硬體配套;另方面尋求轉型,進口更多特色產品,對外零售及供應給同類中小企。

經營三問:

1. 引入大眾不熟悉的新品,如何降風險?

2. 中小企供應鏈如何優化?

3. 轉型及加強網上業務有何建議?

了解顧客喜好    提供個性體驗

生產力中心表示,案例企業的經營者透過電腦系統,掌握會員的個人喜好及消費模式,進行客製化管理及精準行銷,如提供查閱商品資訊、喜愛商品追蹤、預購專區等功能,讓商戶能更融入顧客購買前期的過程,顧客也享受到更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超市商品種類講求齊全外,也要注意商品結構組合的合理性,應着力優化商品組合去提高銷量和降低“費銷比”。透過銷售系統收集到的數據,可分析不同商品的銷售,以便入貨時取捨;應分析哪種商品毛利較高、哪種商品是負毛利等。宜加強存貨和應收、應付帳款的管理技巧,並從銷售預測、進貨付款、貨物庫存、銷售收入、日常支出,以及賒欠等去掌握現金流,以免資金周轉問題。

生產力中心免費提供“零售管理工具書”,定期開辦中小企營銷及財務管理系列課程,詳情可聯絡標準、管理及培訓考試部。

強化數據分析提高績效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就目前經營提出以下建議:

實體店:“送貨上門的便利”與“產品的多元選擇”是深受街坊消費者歡迎,應保持,以薄利多銷方式持續經營。雖回本時間長,但面對高價格敏感度消費者來說,是有效方法。建議針對目標顧客,販售獨家產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網店:重點可放在“網路購物的良好體驗”。強調產品比便利超市便宜、比大型連鎖超商更多元、外送門檻較低,同時出售獨家產品,產生和競爭對手的差異化,找到市場空隙創造利潤。

強化數據分析,創造更好店舖效益:建議通過銷售記錄的深度分析,了解顧客的需求和偏好,對熱銷產品可多進,對銷售一般的產品,則控制進貨和存貨,不需要準備太多消費者不會買的東西,才能降低成本,讓店面與倉庫每平方呎的商業效益(營業額或毛利額除以倉儲面積)增加。

開拓特定貨品    展示專長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案例企業為單一超市,並要和連鎖超市競爭,在選貨和定價策略要深思熟慮吸引客戶。

選址上,石排灣公屋群比較特別,地理位置和其他社區較為分隔,變成暫時的客源比較單一,大部分區內客戶。隨着附近更多的樓宇落成,未來將更多不同消費層面的顧客消費。

大部分超市的產品價格都被幾大連鎖超市掌控,變成分別不大,現在一些店舖利用平行進口方式,繞過代理和賺取匯率差價。另外,引進小眾產品須加強宣傳,否則不易引客購買。

一些超市主力賣洋酒,把洋酒展示在較當眼位置,變成這家超市的特色。所以企業發展應該選擇一些專門的貨品,以便客人知道店舖的專長在哪裏。

加強網上業務。企業優勢在於線上線下配合,除了可提供網上下單送貨上門服務,還可提供網上下單、自取服務,這樣客戶可以有更全面的服務感受。

多元便民服務    提升聚客力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企業可利用自身IT優勢,分析消費者購物記錄,發掘其消費興趣與實際需求,預估其未來消費行為,以此為依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個性化的產品。

企業主要消費群體是街坊客,可嘗試引入更多的服務功能,提供符合顧客需求的多元化服務,提高集客能力。如代繳水、電費、幫助附近居民代收快遞等服務,為顧客提供更多層面便利,進而增加客流量,拉動超市銷售業績。

建議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文化,例如保持良好的企業口碑,對超市員工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服務意識,為購物者提供會員服務等,提高人文體驗,提高顧客的忠誠度。

多利用銀行渠道減省日常現金處理,減輕人資緊張的壓力,亦能使經營狀況反映於銀行帳戶上,以便企業日後向銀行辦理融資時提供支持,提高審批成功率,助力企業長遠發展。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9/07/content_1459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