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企業、消費者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會將“環保”元素納入考量,願意為環保產品買單。有年輕人看準需求,投資數萬創立環保生活用品店,引入多款環保產品,最新引進過濾功能布口罩,緩解口罩供應壓力,冀藉小店搭建平台,宣揚和普及環保產品。
副業創業邊學邊做
Modesta Macao是一家環保生活用品店,創業約兩年。創辦人郭嘉綺分享道,澳門缺乏渠道購買環保產品,每次得悉有好的環保產品,便召集身邊好友一起團購,反應不俗。早年“天鴿”風災更有感人們對環境保護變得重視,便投資數萬元,正式開展這門小生意。
自身有正職的她,在條件許可下經營副業,從學習環保知識、發掘環保產品開始。作為創業初哥,起步難,尤其小生意“到處搵貨、與供應商洽談”,再到物流、零售、宣傳等都有不同竅門,經常“撞板”,邊做邊學,及後漸上軌道。環保是大勢所趨,加上膠袋徵費政策實施,顧客對環保產品詢問度越來越多。
主攻竹漿製紙品類
店舖目前引進十多款環保產品,主打用竹漿做的環保紙類產品,竹生長期快、砍伐時不傷害根部毋須再裁種,竹纖維細密柔韌,質量不輸普通木漿紙。現有竹漿包裝紙巾、手抽紙、卷紙、廚紙,還有竹纖維衛生棉等。疫情之下,最新引進以竹漿廚紙做濾芯的布口罩,取代一次性醫療口罩;另外,有環保的牙線、牙刷;亦有可重用的環保食物袋、吸管、棉花棒、衛生用品等,大部分經過認真挑選的生活必須品。
由於環保產品較一般產品價格高,但自家所引進產品和該品牌官網價相若,利潤微薄,希望薄利多銷,鼓勵更多人用環保產品。另外,只要滿一百元就提供送貨服務,方便消費者。店舖不時舉辦義賣活動,善款用作支持生態保護以及本地社福機構。
冀環保產品融生活
她分享道,現階段店舖收支平衡有少許盈利,惟難再聘請員工,亦難由副業變正職,畢竟本澳市場細,買環保產品的消費者有限,坦言創業初心並非僅是盈利,自己亦非環保“鬥士”,但希望帶出善待地球的訊息;再者,讓人們知道環保產品高質量有價值,希望能讓環保產品融入生活。
展望未來,將繼續發掘和引進更多環保生活產品,同時,正構思舉辦環保產品工作坊,如教大家製作護膚品、手工皂、環保袋、布衛生棉等,藉小店搭建平台,與手作人、環保機構合作,共同舉辦更多有意義活動。
經營三問:
1、如何吸引大眾買環保產品?
2、如何進行免費的有效宣傳?
3、如何開拓更多客源?
洽談機構客戶擴大銷量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案例企業以環保產品作為招徠,主打較環保的生活必需品,雖然價格較傳統產品線高,但總價不算貴,顧客比較容易接受,尤其現在是使用電子消費卡的時期,很多市民都願意在這段時間嘗試一些新的產品,可以借這段期間多下工夫宣傳。
現在送貨門檻較低,店主的工作量十分大,所以要規劃好整個運作流程,以免訂單或要送貨的訂單太多而變成怠慢客人。
另外,店舖與其他環保機構或環保人士合作舉辦一些活動或工作坊,這樣雖然對收入並沒有太大幫助,但能夠做到宣傳的效果,擴大自身的網絡,可以多辦。
客源方面,除了零售客戶外,可以嘗試洽談機構客戶,例如團體或辦公室,除了可以提高生意額之外,由於取貨量多還有機會降低來貨價格。
借助銀行網絡宣傳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案例企業透過環保產品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環境及愛護地球重要性,希望負責人繼續堅持這份初心。該店主打以竹漿做的環保紙巾,也有可重用環保產品,價格較一般產品貴,對經營有一定壓力,建議要多加宣傳環保產品與普通產品的不同,用環保產品好處等。
宣傳渠道方面,可以透過社交平台,或者與銀行合作,透過銀行網絡宣傳。在超市及藥房設置攤位來推廣產品;與社團合作,為社團會員提供製作環保產品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該店產品。
負責人應該善用政府推出各項中小企援助政策。如中小企援助計劃、中小企信保計劃,增加公司現金流。並且善用銀行業務,如電子渠道、代發薪、電子支付等。減少公司經營成本。對公司長遠有一定幫助。
加強市場滲透及開發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市場學經典的“產品市場擴張矩陣”可以應用在這次企業的分析:
第一,市場滲透:店舖辦義賣活動是很好的推廣方式。建議推出現有顧客的忠誠計劃,鼓勵重複消費和擴大消費,環保事業一般要長期抗戰,小本兼職經營更要有心理準備。
第二,市場開發:第一部分是商業市場:尤其大型採購的博企和政府機構。澳門政府鼓勵博企對本地中小企業採購,政府會帶頭推廣環保,這應該最有可能突破的市場,建議多投入時間開發;第二部分是消費者市場,選擇去相近理念的商家或消費者,較易推動。
第三,產品開發:企業的產品精挑細選後,頗有好評,未來可在人力物力允許下,多引進一些產品供消費者選擇,有助擴大營收。
第四,多角化經營:推出新產品以打入新市場。未來規模變大時,有機會可以進一步分析。
建網店結合線下體驗 提升銷情
澳門生產力中心表示,人手、租金及其他成本壓力下,經營者可透過建立網上商店和發揮實體店的環保生活“體驗”功能,將線上線下生意結合起來(O2O Online to Offline),從而提升銷售能力。
經營者現有的Facebook專頁只是一種宣傳手法,並不等同網上商店。有了網上商店,便可把不同環保商品的資料,透過照片、影片和文字敘述更有系統和具體地呈現。網上商店不受地域和營業時間限制,將有更大機會接觸到新客戶;就算客戶未必立即下單購買,他們對商店品牌亦會留下印象,增加日後購買的可能性。
生產力中心中小微企設有“網絡營銷攻略”和“網絡營銷實戰技巧”課程。實體店不應只用作為銷售門面,而是可“體驗”到環保生活的場所。現今已是“體驗經濟”,客戶體驗除了商品和商家服務質素,更重要在過程中體驗到的情緒感受。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5/18/content_1435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