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企診斷案例之第三代傳統 + 創新重拾小食品牌

一九四四年白鴿巢大樹旁曾有一檔蛋球仔澤賢記誕生,可惜於八○年代離場,孫子張家鴻時隔近三十年後重拾澤賢記招牌,一五年在澳重新經營蛋球仔,至今擁三店舖,日均賣逾二百份,希望以傳統+創新,傳承本地傳統小吃文化及延續大人、小孩們兒時回憶。

餐飲難做,小吃更難做,香蕉糕、紅豆餅等傳統小吃在澳賣少見少。澤賢記負責人張家鴻表示,澤賢記最初由爺爺於四四年創立,與雞蛋仔有別的是,蛋球仔外脆內煙韌、所作材料會較飽肚。爺爺經營至八○年代便沒做,家人經常討論過去回憶,爺爺的舊顧客街坊亦反映不做可惜,感覺自己是唯一未曾見證這過去歷史,感到好奇,這為日後開店埋下伏筆。

車仔檔成功遂開分店

畢業後陸續嘗試過不同工作,像開派傳單公司,包印包派靠勞力賺錢,可越做越感到這工作不長遠、收穫不大。留意到近年有不同小吃面世,大部分從外地引入或加盟,真正本土小吃屈指可數,適逢一個機會,投資了近七萬元在銀河百老匯設立蛋球仔車仔檔,運作一年多,成功儲下了一班忠實顧客,有居民、有旅客、更有餐廳頭廚,增加對自家產品的信心,遂於氹仔開設首家分店。於半年前,再投資四十多萬元,在渡船街開店,作為澤賢記總店,他透露,平均日賣逾二百份,再過兩至三個月料可收支平衡。

張家鴻分享創業路上走來相當艱辛,為做好爺爺招牌,凡事親力親為。食物要好吃,材料佔七成、技術佔三成,蛋球仔所用食材新鮮,在保留傳統口味同時尋求創新,創有紫薯、朱古力等口味以及澳門唯一的葡撻口味,計上飲料,暫時有近三十種產品;三家分店材料都是自己親手做,凌晨三點做十多桶粉底,八點做紫薯、芋頭、葡撻餡料至啟市,再由啟市至晚上十點休市,每日重複,直言飲食業“困身”,投入精力大。

創業路艱辛冀獲認可

經營店舖最大挑戰莫過於人資難題,請唔起、難請,食材成本耗費不多,惟人資成本、時間成本投入相當大,要聘請足夠人力去做前期準備工作、開業工作絕非易事,中小企資源有限加上此類別屬“辛苦工”,請人留人有壓力。深明為何傳統老店會陸續離場,店舖是自家都寧願賣出去或租出去,賺的錢多,又沒有那麼辛苦。

他自己仍選擇去做,是對澳門傳統小吃延續有幻想,不想日後小孩只知道新的外來小吃,而不了解甚麼是澳門傳統小吃文化。未來計劃在筷子基開分店,將融入更多創新元素,但更多心思依然放在鞏固好澤賢記品牌,獲大眾認可、讓人懂得欣賞,食客食得開心是創業初衷。

經營三問:

1. 如何提高產量及銷量,增加知名度?

2. 如何更好地穩定員工?

3. 開設分店有何財務建議?

突出包裝   開分店做好估算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小食店舖越來越多,幸好有歷史的老店,發展品牌較有優勢。首先知名度,除保持產品質量,不斷曝光亦十分重要,如利用社交網絡,食評、採訪、展覽等。要突出品牌包裝,讓客人分別出和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方便顧客為產品和品牌“打卡”。

經營上,人資是澳門老問題,短期不會有突破,製作流程盡量簡化,例如原材料準備、流程盡量標準化,讓員工能製作相若產品,解決人資流動性較大。員工獎勵可以嘗試訂立每日或每周的目標,達標或超標有鼓勵性獎勵。

開設分店上,要預先計好數,例如地點人流,估算新點每天營業額,因租金會隨着人流的多寡而變動。另外,盡量利用品牌優勢和大型商場去商議合適租金。

善用融資政策   與銀行建立關係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個案商戶是傳統老字號,孫子接手重新崛起,需再提高銷量及知名度,筆者認為應做好市場調查,重點發掘優勢。新接班人糅合創新嘗試及傳統手藝創作新口味。再來就是保證產品質量。推廣方面,小食適合與外賣平台合作推廣,亦可透過參與美食節、粵澳名優等活動。

隨着業務發展,親力親為將會有供不應求,可引入更多機械設備應用在生產材料,提高產量,減少人力。

未來擴充或有額外資金需求,政府不少支持中小企發展的融資政策,如青年創業貸款及與本地銀行合作的信用保證計劃,及早與銀行建立往來關係,將日常營運資金集中公司帳戶內,豐富銀行帳戶交易記錄,有助審批方面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為未來融資作準備。

懷舊創新同行引消費者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從市場營銷組合分析:

懷舊與創新同時進行。(1)產品,老品牌再生,除強調懷舊,強調創新口味,兩個主題同行,重點是產品製作用心、品質良好,才顯出產品特色。與市場小食店區別,一定要專精獨特優勢,也許是製作用心,也許是材料,強打優勢讓消費者記憶。

朝精品小食方向發展。(2)價格,推出優惠組合套餐,或大量購買享一定折扣。如有強大信心,希望往精品邁進,未來可考慮適度提價。

(3)經營渠道,建議先想辦法做到澳門第一,再考慮於大灣區適當地點發展加盟或分店。

(4)促銷宣傳,持續使用網絡、臉書推廣業務。爭取顧客認同,獲得人際推薦效應。

設製作手冊   長遠機械化

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表示,該店瓶頸是生產製作消耗大量人力和時間,建議把製作工藝、流程標準化,做成手冊,讓工作人員遵循及對新人培訓,確保質量一致性。長遠研究機械化或部分機械化可能性。當中難點在質量和口感上一致,甚至更優良。建議參加食品設備展覽尋找設備。市場設備不一定完全適合,需用家自行研究和改良。這在本澳的手信食品行業已有先例。

建議增加新產品系列,如預包裝手信食品及周邊產品,拓展外銷。該品牌背後有一個很好的故事,如能以簡潔文字、獨特手法把故事帶出,該顧客領略到品牌的內涵。

人員流失問題,很難找到理想的解決辦法。健全福利制度是留人方法之一,但“找對了人”也重要。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9-04/01/content_1342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