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減塑品 遷址生意倍增

近年居民環保意識漸增,日常生活用品會注重盡量減少使用即棄產品。有年輕人三年前目睹澳門市場欠缺環保生活用品,開設網店Stuffbox 自然友善店,主要銷售減塑用品,最近投資十五萬遷往皇朝寫字樓,預計一年回本。店主希望透過小店令更多消費者關注在生活中減塑。

Stuffbox 自然友善店負責人潘曉鑫,在澳洲就讀環保,畢業回澳後發現減塑用品較少,香港、台灣已很流行,便萌生網上銷售生活減塑用品。最初主打循環再用的麵包、外賣食物袋,起步費用祇是數千元。及後因自身業務發展,亦開設創作公司,故轉移陣地至文創中心工作室。及至上月再投資十五萬元,遷址至皇朝區寫字樓。

潘曉鑫表示,遷往皇朝區後生意有明顯增長,過去平均每月生意額約一萬元,不計自己人工僅僅收支平衡。皇朝區較多上班族,對環保外賣盒、杯、取代一次性保鮮紙的蜂臘布等生活用品,需求較高,上月生意額增至兩萬元。現時口碑都靠人傳人,希望慢慢透過宣傳增加居民的環保意識。

智能櫃取貨具彈性

為了方便客戶,祇要在該店購物滿一百元,便會提供送貨至智能櫃,畢竟直接與客戶約交收時間較為複雜,時間亦不穩定。目前公司祇有他“一腳踢”,考慮到智能櫃全澳已有三十多個,客戶可因應時間取貨,較為彈性。寄存廿四小時內收費由該公司支付,廿四小時後費用由客戶自費,同樣具備彈性。

“裸買”店在內地及國際都很流行,該店最近響應,即顧客自備容器購買產品,店家不提供膠袋或膠盒。現時初步銷售果乾類食物為主,下一步會推出更多不同商品,以及銷售有機食物。畢竟環保餐具較難吸引回頭客,購買一個飯盒可以使用很長時間,所以考慮推出有機產品,增加收入。

數年下來,居民環保意識雖然增強,但對日常生活如何減塑仍不太了解。參考政府公佈數據,去年本澳居民每日人均廢物棄置量達2.16公斤,較周邊地區為高,新加坡為1.49公斤、香港為1.41公斤、北京為1.10公斤、廣州為0.98公斤、上海為0.71公斤。因此,很希望可以向居民多作宣傳,該店最近亦有參與不同的市集,可直接與更多消費者接觸和介紹環保生活用品。

擬向展會租借餐具

最近香港美食博覽會提出很好的概念,就是租借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澳門的美食節都可以參考,他亦希望開拓這方面業務,向公司宴會、美食相關展覽提供餐具租借服務,下一步希望與不同的大會接洽。現階段預計該店可一年內回本,長遠希望消費者意識漸成熟後,可以開設地舖,有較大面積經營“裸買”店。

分類存貨分析作取捨

生產力中心表示,實踐綠色生活日益受到社會關注,但大部分消費者對價格很敏感、對便利性要求往往凌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時間去教育市場,並建立起一個足以支撐生意長期發展的客戶群體,經營者需要非常重視現金流。

商店要有足夠的存貨,但入貨後要支付貨款,等到商品售出後才能套現,期間會影響資金周轉。故此,經營者需要掌握存貨和應收、應付帳款管理技巧,學懂透過現金流量表去留意資金進出。建議經營者優化商品結構組合去提高銷量和降低費銷比(即費用和整體銷售額之比值),以擴闊利潤空間。

良好存貨管理可讓經營者對存貨作合理分類,透過銷售管理和消費調查,經營者可分析每種商品銷售情況,並識別當中原因,以便在入貨時有所取捨。此外,需要分析哪種商品毛利較高、哪種商品是負毛利等。憑着這些資料,便能進一步把商品細分為有帶來毛利的、有帶來銷量的及有帶來人氣的,並撤掉那些負毛利銷售或滯銷的商品。

宣傳推廣方面,不論社交媒體,分享講座、市集和快閃店等,經營者要加快建立起商店品牌的專業形象,協助客戶正確認知何謂升級再造、可重用和可降解的商品及相關認證。此外,亦可以加強拓展企業客戶群,澳門有多家企業考獲ISO 14001環境管理認證、有不少酒店已參與“澳門環保酒店”計劃,會展業也在推行綠色會議和展覽,經營者可從中發掘一些商機。若需進步了解情況,可聯絡生產力中心標準、管理和培訓考試部。

市場產品擴張增營收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管理與市場學教授劉丁己表示,做生意談利潤,基本公式是“利潤等於營收減去成本”。提高利潤,必須從增加營收和降低成本兩方面着手。

防守:回歸網店降低成本。(1)保守經營,退回網店,成本降:小本經營,回歸網店即可。有機食品“裸賣”,也可以通過網絡訂貨、智能櫃方式取貨。(2)積極擴張,成本不易下降:遷到皇朝後,銷售增加成本也上升。要多考慮增加營收行動方案。

進攻:市場營銷經典“產品市場擴張矩陣”可應用的分析辦法。

第一,市場滲透:加強銷售。環境友善的餐具、飯盒等生命周期很長,賣一個可以用很久。不快速消費品也一樣,可以鼓勵同樣的消費者買更多、用更多。要是走這路線,其實不符合環保理念。所以要加強現有顧客銷售,機會不是太大。

第二,市場開發:以現有產品開拓新市場銷售。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商業市場:向商家提供餐具租借服務。有幾個挑戰:(1)消費者是否願意為環保犧牲便利;(2)衛生議題;(3)政府與商家對環保及社會責任重視的決心。第二消費者市場:希望老顧客用後認同環保價值。不過一般發展較慢,經營者大概早有深刻體驗。

第三,產品開發:推新產品針對現有顧客銷售。有機產品“裸賣”是很好的方向。但競爭也不小,這要多做推廣。其他可以做開發,例如:將場地租借給相關業者合辦工作坊、自行開班授課推廣等。現階段重點要更多擺在市場開發上。

第四,多元化經營:推出新產品打入新的市場。目前看來,這暫時不是重點。

經營三問:

(一)如何開拓客源和增加收入?

(二)向展會提供租借餐具服務,市場潛力如何?

(三)未計店主人工才平衡開支,長遠該如何開源節流?

參展增曝光  租借餐具不易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要市民放棄一次性用品,轉用環保或循環再用產品,要麼法律規管,要麼有經濟誘因或產品設計吸引。立法減塑或分類回收需要很長時間,也有來自用家和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澳門近年環保意識提高不少,但要民眾改變既有生活習慣不容易,唯有在產品方面吸引客戶。

今期個案主要售賣環保產品,但選址在商業大廈,要讓大眾知道需要有更多宣傳,除利用網絡平台,還應盡量利用澳門各大展覽、流動市集等爭取曝光率。產品方面,店主也知道現在環保杯、餐具等很難保持客人不斷光顧,可考慮多售賣些比較環保的損耗性產品,例如香皂、環保清潔用品等,讓客人不斷回頭光顧。

店主未來打算銷售有機食品增加收入,這和銷售環保產品是兩個概念,應考慮清楚,以免入貨成本增加、客源未能相應提升。現在店舖未計入自己的工資才剛平衡,但在會計和現實上須要加入這個成本,並制定盈利目標,定期檢討。一旦不達標則要改變策略,以免長期不把自己的工資成本列入公司裡面。

未來向會展提供餐具租借服務,這概念在香港最近的美食博覽會也不算很成功,因參展商還是會選擇成本較低的餐具。要推行須與主辦方談好,變成唯一的餐具供應商,而且禁止即棄餐具,才能有盈利。但成功率不會太高,因生意一年不會有很多單,是否值得投資則要考慮。

加強銷售網絡  精準營銷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隨着社會對環保意識提升,消費者對環保物料製品的需求必然增加,今期個案經營理念切合世界減塑潮流,有一定發展空間。但礙於本澳環保意識與鄰近地區相比並未成熟,加上即棄用具價格相對便宜,個案企業推廣環保產品時難免會遇上不少困難。

個案企業積極擴大產品線,除環保餐具、麵包袋、蜂蠟布外,還銷售手工肥皂、天然清潔用品等,務求加大收入來源。筆者認為公司可着力增加銷售網絡,開拓綜合酒店、大型餐飲集團,並利用其網上平台優勢,透過網絡以低成本宣傳方式,針對主要目標客戶群進行精準營銷;加強公司品牌在本澳環保產業中的形象及認知度,藉此開拓本土客源,增加公司產品的銷售量。同時,公司過去主力以網店形式經營,但開設實體店對品牌建立有一定效果,建議公司未來應逐步建立實體店。

澳門美食節已連續四年鼓勵參與商戶採用大會指定之環保餐具,這個例子可作為今期個案提出的租借餐具服務的參考,爭取與本澳其他同類型活動合作,發展環保餐具的租借服務。環保產品使用在本澳並未普及,但絕對有發展空間,建議考慮參與銀行的商戶合作計劃,減低企業推廣成本,做好口碑,擴大客戶群。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8-08/27/content_1290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