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萬開兩教育中心 冀擴規模

近年家長對子女教育更趨重視,不同教育中心應運而生。有鋼琴教師機緣巧合下接觸蒙特梭利教育,很希望引入本澳,遂考取專業牌照,投資二百萬元,開設兩間蒙特梭利教育中心。最近新開的教育中心更設有托兒服務,目標一至兩年內回本。未來希望可以擴大規模,讓更多小朋友接受蒙特梭利教育。

蒙思蒙特梭利托兒所及兒童教育中心校長及課程總監楊智媚十二年前從事鋼琴教師,當時已對幼兒教育感興趣,希望尋找一個更有效的方法,改善幼兒教授。機緣巧合下認識了蒙特梭利教育,深受啟發,放棄原來工作,到香港進修幼兒教育碩士,並考取蒙特梭利牌照。

審批牌照長投資激增

首間中心三年前開業,當時投資六十萬元,經已回本,主要開設課外興趣班。今年四月開設第二間中心,增加托兒服務,但申請牌照花了很長時間,因為首先要經工務局審批,才可向社工局及教青局申請托兒及教育中心牌照。工務局審批時間長達九個月,浪費了六十萬元租金,令投資額增加至一百四十萬元,預計一至兩年內回本。

增加托兒服務主要因為○至三歲的小朋友教育很重要,影響終生發展,所以今年增加了托兒及教育服務。與傳統教育中心不同,除了教授知識內容,更注重小朋友自理能力,會教導他們打掃、清潔、用螺絲批等家務事宜,培養他們做事的條理性和邏輯思維,並訓練協調性和手部關節。因為蒙特梭利的教育分析,小朋友自理能力越強,自信心亦越高,對成長有幫助。

現時牌照最多可以接受廿四位小朋友的托兒服務,但為注重小班教學,祇接收十六名托兒學生,另外亦有其他興趣班學生。蒙特梭利注重讓小朋友透過五感學習,所以不主張他們祇看書,選擇教具時會傾向讓他們接觸實物,每日都會帶他們到附近公園遊玩。

多人報名無奈缺師資

現時托兒所祇接受半日托,每月收費五千五百元,家長都願意接受,開業半年已收支平衡。她直言,其實一直有不少家長為孩子報名,但現時遇到最大挑戰就是師資不足,難以接收很多學生。早年政府曾指不認可蒙特梭利教育法,所以對幼兒教育有興趣的人都不敢投身蒙特梭利教育。她希望政府可以接受多元的教育方法,與國際接軌,祇要考取國際牌照,足以證明有專業認可。外國、內地、香港或台灣都有很多蒙特梭利學校,外國甚至從幼稚園到中學都有蒙特梭利教育。

現時托兒服務面向一歲半以上的學生,興趣班就有三至六歲的學生。學生家長亦可以學習蒙特梭利教育法,更好地為孩子作準備,其實連家居擺設都有學問。至於該中心並無銷售蒙特梭利產品,因為她更注重教育服務,寧願教授家長一些方法,如他們有興趣可介紹他們經網上購買。

展望未來,希望透過增加師資後,接收更多學生,亦希望有更具規模的場所可開設全日托服務,但首要增加更多師資,才可以應付不斷增加的學生。

經營三問:

(一)該中心如何增加更多收入?

(二)在服務上如何延伸較適合?

(三)中心有意擴大規模,財務管

理上需注意甚麼?

 統一營運代替分校模式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在澳門辦教育,要通過一系列規管,包括跨司不同部門的批核,所以開辦私營教育機構,首要有比較長期而穩定的營運地方,除非有自己的物業,否則開始租約談判時要注意這點。

今期個案有兩個營運地點,雖然對象未必一樣,但這樣營運未必能夠更好地利用所有資源,建議未來發展可以考慮整合,例如尋找比較大的空間,統一營運代替以分校模式運作。一般來說,越大舖位或地方的平均呎租會比細舖便宜,也可以統一行政成本。

增加收入方面,問題主要是師資緊張,所以短期內只能以直接加價和售賣教材增加收入。現在家長比較接受這種教育模式,往往願意花費在小孩身上,所以定價上可以比較進取。但前提是師資優良,長遠而言要依靠師資增加和地方擴大來把餅做大。

服務上可以慢慢把年齡層擴展,先以正規教育以外的課外活動模式開展,以準備一旦這種教育模式在本地受到認可,就可以立刻擴展服務。

擴規模關注成本  預留準備金

中銀中小企服務中心表示,今期個案的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截然不同,作為教育機構,得到政府認同才是發展之道。面對上述問題,以下有幾點建議:

1、師資方面:中心面臨師資不足,建議引入“專業資格”考取牌照服務,吸引更多有興趣投身事業的人,協助有興趣人士報名、上堂及考取資格,從中引入人才,擴大師資,並可以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最理想加入“持續進修計劃”獲得更多生源。

2、服務方面:中心提供興趣班及托兒班,針對○至三歲的幼兒教育。但該教育針對的是方法,可以考慮為家長提供講座甚至課程,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另可利用幼小學校的平台,與學校合作推廣,讓學生除了在中心可以接受此教育法,在學校也能不斷學習。近年,澳門不斷湧現“補習中心”、“教育中心”、“托兒中心”等,可考慮與其他中心合作,為其他中心提供教學內容,利用其他中心的平台作推廣並提供服務。

3、有意擴大規模:增加師資外,財務管理也十分重要。首間中心設立時,因辦理相關牌照,政府手續繁瑣費時,讓成本增加一倍有多,目前要擴大規模,就須要為該“成本”作打算,這也是從事教育必然面對的問題。目前盈利狀況好的情況下,需要預留準備金為日後作打算,也可以參加政府扶助中小企計劃,申請免息貸款;另外,如果條件允許,可考慮申請銀行融資,為未來發展作準備。

增加人手擴大規模可以增收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管理與市場學教授劉丁己表示,未來發展可考慮以下方向:

(一)增加人手,擴大招生規模:應盡快增加合格師資人手,擴大招生規模,適當提高定價,將所得利潤用在加強人員專業進修、提高家長滿意度和小孩使用體驗、推動進階推廣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澳大持續進修中心有此教師專業文憑進修課程,可以培養人才,或者從鄰近台灣或香港等聘請合適師資,本地培養加上外援協助,相信未來可增加人手,擴大招生規模。目前僅接受十六名學生立意良好,但擴大到二十人甚至廿四人,可以增加營收。

(二)灣區擴張,爭取更大認同與市場:可以成立社團或與相關社團合作,在澳門及大灣區加強推廣此教育理念。另外,考慮將業務拓展到周邊地區,例如珠海、中山等地。初期可和當地教育單位或家長團體合作推廣,等到人手充裕,應考慮創立分校,招收更多學生。或者是到外地舉辦更為原汁原味的教育體驗營。

(三)強化市場營銷能力:從市場營銷角度,此教育具有很好的賣點,例如“學生通過教具學習不同概念、孩子通過五種感官學習、孩子基礎準備好的時候可以學習更高層次和水平的工作”等。如何進一步將理念引入其他澳門托兒所、學校、教育中心,讓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接受的教育方式,是第一要務。先讓理念和部分教學方式進入主流體系,成為更受重視的教育元素。

保留教育模式加入創新元素

生產力中心表示,今期的托兒所及兒童教育中心正處於成長階段,目前似乎不愁生源。隨着規模擴大,以及未來有可能出現的競爭情況,建議經營者未雨綢繆,訂定一套市場營銷策略為長遠發展鋪路。根據目標市場營銷三部曲,第一步將顧客劃分——就本個案而言,把家長分為不同組別;第二步是在這些組別中,找出對此教育有需求組別;第三步根據這一組別的家長需求進行課程規劃,以便滿足需求。

此教育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流行,不少地方加入了本地特色,經營者不妨考慮保留該教育模式的精髓,加入適合本地兒童成長的內容和創新元素。

以經營狀況看,正如創辦者所言,最大挑戰是師資不足。建議從不同渠道物色認同此教育理念、對教學有興趣的人士,與他們訂立協議,以部分資助方式鼓勵他們進修,考取專業資格後到教育中心服務。另一方面,由於此教育模式十分看重師資能力,建議加強在職員工的專業知識強化,以便控制好教育品質。

推廣方面,留意到在社交媒體設有專頁,建立了專屬網站。鑒於一般人對此教育模式未必了解,建議透過不同的媒體,用淺白和簡潔的語言來推廣教育模式,尤其要解釋它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分別。

教育是一種事業,同時也需要良好的經營來延續和發展。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設有創業 / 中小企經營系列課程,適合不同行業的創業者和經營者。

(來源: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8-10/22/content_1304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