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

已刊登於2016年4月26日澳門日報A10版

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

由教青局、經濟局及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合辦的“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第一階段“初鳥尋夢篇”A班課程已於四月十六日正式開始。學員以在職青年為主,部分更有創業經驗,出席率達100%,反映青年人對創業知識的渴求。

該階段課程內容着重讓青年學生認識創業創新概念,了解創業所需具備的心理素質,以及應該掌握的基本營商知識。幫助青年學生正確選擇創業路,以及建立合適的生涯規劃。

培訓課程由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導師授課。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將協調安排學員到企業現場教學。課程結束後,將由主辦單位聯同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發出證書,部分學員將進入培育計劃的第二階段“初鳥成長篇”。

學員感想

認識自己  理解創業

學員之一的陳嘉業在其課堂分享中提到,“初鳥尋夢”由兩天課堂組成。第一天的課程是學心法,以生涯規劃的角度去理解創業;第二天的課程是學習創業的前期規劃,以商業案例去探討創業前的準備。

他嘗試用4個F去分享兩天課堂的得着:

Fact(事實)——事實是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創業課程不只教你創業,更讓你更清晰分析形勢,了解自我性格優點及缺陷。的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但每人在創業中都可有其參與的角色,可能是創業者、員工、顧客、傳播者,甚至是顧問、意見領袖。透過課堂,他開始思索自己創業項目中應處的位置。

尋找滿足真實需要

Feeling(感受)——感受他人的感受,尋找真實的需要。整個課堂於互動中進行,發現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可精準地感受他人的想法,是創業路上極為重要的技能。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強調傾聽同學的想法,實為非常實用的練習。一切創業的起始,就是滿足人的實際需要,潛在需要,沒有一項可持續的事業,可以和人的需要背馳。

Finding(發現)——積極探索,發現風險和機遇。透過案例了解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市場動態,創業環境並不會停留在一個時間點。它是複雜的,但透過課堂老師和同學的分享,發現社會環境和市場動態很多時候都具有可預測性。要學習的並非未卜先知,而是透過不同的警號和信息分析市場動態,預估未來的變化,規避風險和捉緊機遇。

審視規劃最佳選擇

Future(未來)——生涯規劃是前往未來的地圖。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過程,它並非今天做完規劃,明天完整執行了就完事,它會隨着時間而變化。一個十歲小孩每天最重要的是玩樂時間;十年後的最重要變成是思考升學和就業議題;再過十年為養育下一代煩惱;再過十年思考工作上的定位;再十年思考人生意義;再十年為退休作準備。過了五個十年,六十歲了,但六十歲仍在規劃。拿着一年前的規劃去執行適合嗎?計劃趕不上變化,要不時審視自己對未來的規劃,這樣才能為自己作最佳的選擇,創業與否也應如此?

他說,社會正在變化,但社會要的是甚麼?是有青年願意貢獻社會,滿足人和社會的多元需要——創業就是其中一種貢獻的路徑。

裝備營商知識   創業及時雨

學員黃漢鏗分享課堂心得時指出,透過課堂上自我了解及互相了解遊戲,清晰知道自己的心理特質、自我評估,亦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學員。學員來自不同職業、不同背景,在相互分享的過程中,大家介紹自己的理念、創業的計劃,學員間亦提供不少寶貴意見,為對日後創業路途增加不少推動力。

課程邀請澳門專業人士擔任導師,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及世界上商界名人的創業之路,讓大家對創業創新意念及市場商機有了深入了解。尤其指出“想得到成功就不要怕失敗”,只要能踏出第一步,不論最後結果是成功或失敗,已獲得別人沒有的經歷,所以沒有信心,凡事也不能成功。

得到初步的認知、清晰的思路及創業初步的了解後,課堂進一步介紹創業的事前準備、計劃、經營模式、開業須知、管理實務等,透過分析不同的創業案例,學會了在經營不同行業時需注意的地方,還要注意相關法律法規、各種風險、理財等。分組討論中,同學們都說出對現時本澳商業市場環境的分析及意見,為將來創業路提供不少實用資訊。

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各種援助青年創業政策,參加“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之“初鳥尋夢”篇後,對他這種有創業理想但缺乏相關開業準備等專業知識的青年,無疑是一大幫助,讓他得到各種創業、行政手續等資訊。此外,認識到一班即將創業的朋友,大家互相幫助、集思廣益。希望在以後的“成長篇”及“追夢篇”課程中,能對“創業”二字有更深入的認識及了解,學習更多商業知識。

政策+培育   電商普及不是夢

學員譚飛伍在內地已有五年電子商貿經驗,即使如此,他認為在澳想找一份電子商貿的工作“簡直難過登天”。即使找到一份電子商貿的工作也“沒有好結果”。入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公司寫一份搭建電子商貿網站計劃書,再到澳門的IT公司報價,報回來的價目是100萬澳門元,最終預算沒有批下來,最後他亦被解僱。

在澳門要有100萬才能搞電子商貿,他認為這是很荒謬的事情,意思是說如果沒錢就別指望在澳門發展電子商貿。

有人說澳門是文化的沙漠、冒險者的樂園。當然,這裡指的“冒險者”並不是指創業者。對於創業者來說,澳門沒地、沒資源、沒人才、沒環境。沒地:導致租金高企;沒人才:導致人力資源高企;沒資源:導致連創業的想法都不敢有;沒環境:導致初創企業難以存活。

但隨着特區政府大力提倡發展電子商貿、對創業創新的扶持、“一帶一路”的建設、國家新分配給澳門的水域、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澳門輕軌的完工等,也包括此次“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他有信心之前所經歷的一切將一一改變,澳門將不再僅僅是一個賭城,於是積極響應政府發展電子商貿的號召。

他在此次課程中提出的想法名為“加思欄樂園”,是創造一個每個澳門人都用得起電子商貿的澳門,域名為“Garsland.com”。電子商貿並非大商家、大企業、有錢人的專利,希望今後每個澳門人都能用得起電子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