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文創推個人化產品

已刊登於2016年2月15日澳門日報A10經濟版

【3D打印未普及   創業靠推廣】

    近年國際上興起的3D打印技術在澳門一直沒有被普及使用,有年輕人希望趁此機會引入3D打印創業。塑易思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烱南、林斌指出,3D打印技術在澳門不普及,使用率較低,創業過程不容易。現時主動走出去推廣、舉辦交流活動,希望提高大眾對3D打印的認識。同時將進駐文創園區,希望與文創業界交流,透過3D打印實踐創意。

陳烱南、林斌表示,本身從事的工作與3D打印技術沒有關係,卻因另一位合作夥伴對3D打印感興趣,遂共同到香港、台灣等地考察3D打印技術在當地的發展及應用。港台3D打印技術有各自成功之處,值得引入澳門嘗試。遂大約於一年前正式成立公司,初次創業合資20萬添置設備及材料,有熱心人士願意提供辦公室,讓公司有落腳點。

創意變實物成出路

3D打印在外國發展已算成熟,可應用在多個行業,但澳門仍屬起步,祇個別中學有介紹3D打印技術,社會普遍認識程度不深,故創業之初的發展有局限性。例如,最初打算祇提供技術服務,為顧客的設計提供3D打印使之成為實物。但澳門市場未了解3D打印技術,這方面發展不算理想。

經過一段摸索期後,公司嘗試走創作方向,與顧客互動交流,共同思考如何將創意透過3D打印具體化,最終變成實物。簡單如公司標誌,不一定是平面圖案,可以用3D打印技術製作。又如一些小零件,祇要有同類的零件作參考,可以製作類似的零件作候補。比較複雜的設計圖,建議用拆件方式打印,即將設計圖分解成可拆卸的零件,打印完成後再拼砌一起。因單一部件過於複雜可能導致打印失敗,費時失事。例如禮物盒、小義肢、玩具等都可以用這個方式製作。

公司並嘗試主動走出去,參加文創市集,或者舉辦3D打印技術工作坊,增加公司知名度。經過三個月主動走出去宣傳推廣,開始有較多人認識。但目前仍處入不敷支,相信要達到收支平衡仍要經過一段陣痛期。

文創交流冀拓回收

為進一步向創作方向發展,早前向文創平台申請進駐並已獲批,現正進行裝修,與其他文創業者在同一環境下工作,希望透過互動交流、啟發思維,共同實踐創意。

此外,創業過程中亦發現另一個潛在商機,即3D打印廢料回收。3D打印技術是將膠質材料重新應用,打印過程中會形成廢料,這些廢料在外國有企業回收再用,保護環境。澳門暫時未見到有回收膠質廢料的企業,最終祇能丢棄,一來浪費、二來不利環境保護。

雖然政府有青年創業扶持計劃,但該計劃其中一個負責人持股量要超過50%才符合資格,對合資創業的年輕人有限制。曾考慮申請科技發展基金、文化產業基金等的資助,惟該企業難定位,政府又沒有提供資助申請諮詢服務,申請資助的想法暫無法落實。

青企診斷:結合文創推個人化產品

    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3D 打印技術最近幾年開始民用化,並慢慢流行起來。一台3D打印機現在祇需幾千元,而且會越來越便宜。今期個案企業的生意如果祇是提供來稿打印,相信很快會被淘汰。當3D打印機越趨便宜、軟件也越來越容易操作的話,企業就沒有生存空間了,等於過往的影印服務一樣。

祇有結合文創發展,重點放在設計上,在澳還是有出路的。可多和本地設計師合作,設計本地化的文創產品;又或為客人製作非常個人化的產品,甚至配合網上落單。

其實最主要還是個人化設計,如果鬥產量和價錢,很難和傳統的量產型工廠比較;另外,如果技術可行,商業應用上可嘗試接觸,如主動接洽不同的中小企、中小型教育機構、陳列中心等,為他們製作產品原型、樣辦等,可以是一個收入來源,但必須要有強大的設計團隊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