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刊登於2016年3月28日澳門日報A10經濟版
【花飾皮革主攻教學 年多收支平衡】
近年社會文化創意氛圍漸濃,市集、藝墟遍地開花,手工製作逐漸為人熟悉。現時無論送禮還是自用,消費者更趨向個性化產品,凸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市場上不少標榜手工製作的品牌隨之風生水起。花飾皮革是以製作花和飾物為主的皮革手工製作品牌,於二○一四年成立,由網店發展成工作室,主要經營項目為開班教學和訂製,兩者收入比例為六比四,平均每月教學廿五名顧客。投資近十萬元,目前已收支平衡。
工餘兼職經營
負責人李小姐從小喜歡手作,在藝墟看見皮革手作後深感興趣,於是上網看視頻研究,買書和工具自學,經過約一年時間摸索,覺得工藝掌握得差不多,當時本澳皮革手作並不算流行,於是創立品牌,透過社交平台接訂單,利用工餘時間在家製作。適逢年底節日接踵而來,市場反應不俗,大受鼓舞。但由於皮革製作需要使用金屬工具,晚上曾被人投訴發出噪音,開始思忖外租工作室。半年後在工廈租下工作室,閒時接訂單和開班教學。但工廈營業環境欠理想,天氣潮濕之時皮容易發霉。
皮革手作易學難精,但當她熟悉後便愛不釋手。她認為文創產業越來越多人關注,澳門人趨向追求別出心裁的禮物,加上本地人捨得消費,因而對創業有信心。但考慮到現時經濟不景氣,手作屬非必需品,穩妥起見只好利用工餘時間兼職經營。
皮革訂製並非新興手工,她指,該店的定位與其他皮革手作店不同,主要製作花和飾物為主的產品,如皮製的玫瑰花、紙鶴、御守等。個人喜歡從設計帶出自身理念,有點小文青風格,即便是顧客要求訂製一樣產品,她都會先提出自己見解,看顧客能否接受再決定接單。優勢在於專業,良好的客服態度和獨特風格。營運最主要成本是租金和皮,製作工具和材料都是從香港、台灣採購,直言每塊皮的特質、紋理都不一樣,須精挑細選,工作室約有三十種顏色的皮,大概每兩周需進貨一次。
計劃寄賣產品
工作室面積約二百呎,周圍聚集創業青年。主要消費者為二十至三十多歲的大學生及在職人士,其中送禮佔九成,女性客人多選擇教學班親自製作,男性客人則以訂製為主。花類產品出售量及查詢率約佔所有產品的六成,人均消費約六百五十元。主要宣傳是臉書和朋友、顧客介紹。教學和訂造收費方式相若,每小時一百元再加材料費設定價格,但超時不收費,直至作品完成。為確保教學質量,課程人數在一至三個人,二、三人同行有折扣優惠。
品牌創立以來,曾多次受邀參加市集或展覽,除澳門單位外,亦不乏香港及台灣單位,唯負責人有全職工作及人手問題,未能分配時間參與。她說,有計劃將作品放在其他店舖寄賣,但暫時沒有太多時間。未來希望能建立團隊,分開設計及製作之人手,有效地推出創新產品及批量製作增加供應量,以達至品牌的持續發展。更計劃逐步以各類生活化的質材,如木材及石材等,融入皮革產品,並以文字藝術及情感展現品牌特色,使產品更具質感及能引起共鳴。
青企診斷:發展品牌宜全職經營
澳門現在以皮革為品牌主打的不多,是次個案的花飾皮革,店主要首先定下對自己品牌的目標,是否要把品牌作為工餘興趣,還是發展成品牌企業,因為如果要繼續發展發大,則需要考慮全職經營。
現時在經營和宣傳上,則應該注意以下事項:第一,要讓潛在客人記得品牌,花飾應該要設計幾款主打產品,或者重點宣傳最好賣的產品,以方便品牌宣傳,也會讓客人更容易記得自己的品牌,因為每一個品牌都應該有重點產品,無論是擺設或實用性的產品都需要有主打設計。第二,在包裝方面,應該統一包裝的設計,這樣雖然對初創企業來說是比較重的成本,但長遠來說對於品牌的發展是一種需要。
第三,資料提到搬遷到街舖會否成效更大;這個就要看店主是否打算全職經營,如果是的話,能夠配合合適的地點無疑比樓上舖更好,但如果是繼續以兼職營運的話,則不宜花太大成本。第四,資料也提到店主希望和社福機構合作生產,以建立團隊,讓品牌更有意義;這個想法對於社會和品牌形象的確很好,但作為企業而言,應該把企業上了軌道才實行這個想法,因為要考慮生產力、產品複雜性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