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消費着手較易入戶

已刊登於2014年8月4日澳門日報A10經濟版

【垂直綠化牆未成氣候推廣難】

環保、綠化大勢所趨,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節能,舉辦環保周、推出環保節能基金,博企等大企業亦加大節能系統投放等,帶頭節約資源。有企業迎合趨勢引入垂直綠化牆,惟受環保意識未成熟、市場嫌定價高等影響,推廣有困難。經營者正計劃針對大企業推廣,逐步擴大市佔率。

綠和創建澳門有限公司負責人湯先生指出,與合作伙伴到台灣旅行時發現,當地採用了不少綠化牆佈置,澳門卻未有類似產品,有意抓緊市場空白謀商機。回澳後上網尋找資料,得悉世界各地有多個垂直綠化牆品牌,當中大部分利用泥土養植,需經常翻土,也受地心吸力影響而出現沉降,容易壓死植物根部。

日品牌水循環灌溉

最終選擇日本品牌“Midorie”,現已代理兩年,其採用椰皮、樹皮及硬殼等有機物質製成“Pafcal”取代泥土,避免以上問題。前後花了二、三月時間接洽該品牌的香港代理商,過程中花費不少唇舌,終取得澳門代理權。

他感覺澳門與香港同樣地小人多,有潛力推出垂直綠化牆,而香港市場的成績更比日本總公司好,故起初非常很有信心推廣業務。可惜澳門市場未能接受產品,一來感覺價錢太貴,其次本地人未有垂直綠化概念,認為綠化只是種盆栽。

該產品採用循環系統,因非泥土種植,沒有酸鹼度問題,灌溉水可循環再用。每月耗水量較傳統產品少四倍,植物密度則高一倍。整個系統壽命十年,植物約半年至一年周期性更換,日本總公司亦規定產品中不能有多於百分之五的枯萎植物。香港代理商希望澳門訂價與香港同步,如每平方米八十棵植物計,收費一萬八千元;每平方米五十多棵植物,收費一萬三千元。

說服本地企業使用產品時,第一反應是訂價過高。曾參加兩屆環保展作宣傳,不少人感興趣上前詢問,提及價格就卻步。不少人寧願採用較平的泥種植物,但無考慮沉降及往後維修費等問題。

公司開業至今兩年,簽訂包括大企業及博企合約。當中有企業曾使用泥土種植綠化牆,覺得一星期兩度滅蟲及換泥土等工序繁複,後在環保展認識該公司產品,並已採用一年。不過,博企與該公司簽訂合約至今,產品落地仍無了期,主因博企需審查該公司背景,但公司年資短,令人質疑其能力,亦阻礙發展。

降價近半主動叩門

目前為迎合澳門市場,已把產品定價降低近一半,香港代理商亦慢慢接受。宣傳只靠上網尋找相關工程及協會,主動叩門向建築商、承建商及設計師推廣及提供資料。一般未有建築項目在手的,不會主動了解產品,故成效不大。開業至今反應比預期差,回本時間難料,也要承受日本總公司及香港代理商的壓力。

香港已有二百多個項目採用該品牌垂直綠化牆,當地政府有政策規定,建築物至少要有百分之三十的綠化面積,否則不能推出市場。港澳寸金尺土,不少建築商都採用垂直綠化牆節省空間。

湯先生認為綠化不應由政府獨力推廣,建議澳門可借鑒做法,讓建築商參與綠化,合理分工。綠化牆是城市的藝術裝飾,看好澳門市場潛力,但難與泥種植物綠化牆匹敵,後者初期投入價錢要平一半,後期維護費則較貴;該產品前期投入大,後期維護費低。泥種植物兩年內維護費已追上其產品價格,但大多數企業較少考慮長遠發展。市場推廣有難度,目前只好先着手大企項目。

青企診斷: 小額消費着手較易入戶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認為,澳門社會環保風氣最近幾年才開始,還未盛行,大多數人的心態還停留在使用環保產品直接能省多少錢,沒有想到長遠對自身或下一代的影響。另外,新的環保產品在初期投資的確比較高,沒有經濟誘因,比較難普及化。

價錢亦是顧客選擇產品的主因。綠化產品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是比較便宜的產品,推廣方面應該以此產品的科技含量和使用後能為消費者節省資源為主。宣傳角度,可以先從家用或小商戶的產品開始,因為此類裝飾內牆的小綠化產品,雖然單價可能比較貴,但範圍小消費銀碼比較小。例如從餐廳等入手,先讓產品入屋,配合一些裝修和設計上的宣傳,慢慢地大衆才能接受。

至於比較大的商業客戶,他們着眼的是產品能夠帶給他們的直接經濟效益,遊說客戶投資前必須提供數據,例如每平方米垂直綠化產品能夠為客戶節省多少平面綠化空間?如何能夠淨化空氣?能否隔熱以至減少多少冷氣電費?能夠轉化成經濟效益的數據,才能利誘商業客戶考慮使用。

商業用戶推廣方面,如果還未被政府納入環保節能基金的可資助項目,應該盡快和政府有關方面合作。以上提及,安裝綠化牆後的經濟誘因數據非常重要,相信也是政府考慮納入資助範圍的重要因素。另外,可以嘗試和民政總署合作,如果可以在公共地方引入垂直綠化,可為商業用戶作示範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