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賣原創產品減成本

已刊登於2014年12月22日澳門日報A10經濟版

【插畫師開店供原創展銷】

          政府提出以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切入點,推動文化創作人士燃起創業夢。在廣告設計公司工作近十年的插畫師黃美玲今年辭去全職工作,九月中設立Prism-Macau Creative創意店,為港澳地區、內地的原創品牌提供展銷空間,並定期邀請原創產品的設計師舉行工作坊,與消費者互動。現時每位顧客消費平均三百元,萬事起頭難,願意給予時間發展。

品牌匯聚港澳內地

黃美玲表示,○五年起一邊讀大學、一邊在廣告設計工作,主要負責插畫工作,直至去年成功舉辦個人展覽,萌生獨立創業的念頭,遂與另一個合作夥伴嘗試創業,由今年四月開始籌備該店,直至九月中完成並試業,十月底正式開業,至今經營約兩個月。

店名取名創意店,售賣的產品全部與文化創意有關,有十三個由內地、港澳地區不同範疇的設計師創作的原創品牌,大部分品牌來自澳門,三個來自內地,兩個來自香港,當中包括一個自己創作的插畫品牌。涉及的產品有皮革、卡片、飾物、手袋、鎖匙扣、雕塑、蠟燭等,透過店舖凝聚文化創意產品,並為這些產品提供展銷平台。特別是現時租金高,要文創人士獨立租舖銷售自家品牌難度較高。

店舖位於草堆街,雖然與遊客街祇有一街之隔,但遊客始終未輻射至舊區。不過經營兩個月,發現有部分遊客亦會深入舊區尋幽探秘,尤其是該區的設計風格,在舊區中比較突出,容易吸引注意,有遊客願意進店參觀消費,也有個別遊客願意消費逾千元購買原創產品,普遍消費一百至三百元。雖然店舖近住宅區,有本地居民消費,但人數反而不及遊客多,與當初預期呈反效果。本地居民反應亦兩極,有居民知道是原創產品就樂意消費支持;有居民原本看上產品,但當知道是原創產品反而不願購買。

店舖亦會邀請相關品牌的設計師到店內舉行工作坊,教導有興趣者製作相關產品,藉此與消費者增加互動,推動文創產品發展,如下月將會有皮革工作坊及布藝刺繡工作坊。

按照目前營運狀況,暫時仍未做到收支平衡,始終文創產品要逐步推廣,吸引消費者關注。現時除在社交網絡推廣外,也吸引到外地媒體關注採訪。預計可以堅持一年至兩年時間,拓展創業計劃。

冀政府助生產環節

政府今年推出文創發展基金,公司有意申請下一期的基金資助。基金資助對行業發展有一定好處,但設計師未必知道如何申請,希望可以推廣。另一方面,除資金資助,文創業者更希望政府可以支持文創產品的生產環節。因設計師沒有生產渠道,需要尋找廠家生產,澳門廠家不多,祇好北上尋找內地廠家協助,但由於設計屬小本嘗試,生產數量有限,廠家未必願意協助;即使願意生產,收費也較高,導致成本增加,產品售價相應提高,市場競爭力就下降,因此建議政府推出計劃資助設計師生產成本費用,先將產品量產化,讓市場認識本澳文創產品。

 

寄賣原創產品減成本

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是次個案的店主主要是提供空間、渠道給獨立的產品設計者作展示和銷售,並多辦工作坊,方向十分正確,雖然未有說明怎樣引入原創產品的流程,但建議以寄賣的形式,減低自身的成本;另外,除了工作坊和產品介紹會外,也可以請作家舉辦閱讀會、或與社團合作舉辦相關活動, 總之先想辦法凝聚人流,多讓新客戶和民衆認識創意店可以千變萬化,每次來都有不同的產品和設計;當然,舉辦活動的場租收入也是扶持店舖的其中一項收益。

文創生意有別於零售和飲食業,可以售賣市場上獨有的產品,可以提供空間給獨立創作者作為銷售和展示的渠道,可以是有償的文化分享等。但整個文創產業往往需要政府或團體的資助或推動才能生存,畢竟很多文創產品或服務的對象都是小衆,產量不多,要和其他一般的零售或大衆產品直接競爭十分困難。政府除了要在資金和推動文化上提供協助,建議更應該闢出一個文化創意區,盡量以便宜租金讓文創產業者聚在一起,讓他們互相扶持和交流,慢慢把文創區作為澳門多元文化旅遊的一個景點推廣,讓文創業人士一步步地在市場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