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太開香薰護膚DIY原料店

兩太開香薰護膚DIY原料店

市面護膚產品琳琅滿目,在綠色生活風潮下,崇尚純天然護膚理念逐漸成為消費趨勢。Maris Macau是一間銷售天然護膚及健康產品的零售店,標榜為全澳首間天然香薰護膚品DIY原料專門店。兩位年輕太太合資約四十萬元,目前已經收支平衡。

店主楊思敏一四年中開始創業,原本售服飾,後來認識一名國際認可機構MIFPA註冊香薰治療師Alice Ho,對天然有機香薰產品產生興趣,考取了香薰治療師證書。經過深入了解後,亦體會到美容護膚行業具長遠發展潛力。一年後,將服飾生意完全轉型為天然護膚及健康產品零售。

現時合夥人李慧瑛是楊思敏朋友,本身膚質欠佳,在楊思敏的推介下使用天然護膚產品,皮膚有明顯改善。加上亦對天然香薰護膚品感興趣,便報讀了同一導師課程,考取香薰治療師證書。

獨家代理具競爭力

該店總代理Alice Ho創立的Ali’s Aromatherapy天然護膚產品及原料,並是該店的專業香薰調配首席顧問。該店亦取得新西蘭加維麥蘆卡蜂蜜澳門總代理,品牌優勢在於產品純天然,獲得獨家代理亦令價格具競爭力,又可根據顧客需求用原料調配護膚品。為了豐富業務,數月前更與香港首飾品牌A Little Fable合作,訂製了一批香薰鏈,將香薰精油加入飾物滲出天然香氣,頗受消費者歡迎。該店設有護膚品DIY工作坊,每月有三至五堂課,主打體驗、分享的小班教學,完成兩個產品收費約一百五十元。

楊思敏坦言,澳門市場小,護膚品牌競爭激烈,新產品進入本地比較困難,因而產品質量、建立口碑尤為重要。對於天然護膚產品,每個人反應不一,消費者使用前應做好皮膚測試,如有不適停用之後過敏情況會逐漸消退。但相比大品牌,中小企更容易被消費者追究使用產品後出現皮膚敏感的情況。

機構合作開工作坊

該店位於雅廉訪大馬路,店面約二百呎,比較當眼,周圍都是住宅,人流量多,容易接觸街客,且亦透過臉書、微信宣傳推廣。消費者為皮膚有問題的人士,以三十至四十五歲女性為主,這群體忠誠度較高,人均消費約五百元。現時聘有兩名員工,一名本地員工、一名外僱,人資充足。店舖有近八百名會員,消費有折扣優惠。主要收入來自零售業務,工作坊只佔兩至三成,因代理的產品有精密設備支援,使用限期較長,但DIY護膚品只能放置約半個月。該店亦與商業和社服機構合作,開辦員工等工作坊。

店舖已申請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獲批二十萬元,用作與導師Alice Ho合作的保證金。她們稱,護膚品並非必需品,天鴿風災後生意受到影響,居民消費力減弱。目前主力鞏固店舖生意,穩打穩扎,待經營環境更佳時,考慮租用更大店面,申請美容牌照,延伸美容服務。亦會考慮申請教學牌照,豐富工作坊業務。

經營三問:

1、應否增開工作坊、員工興趣班?

2、若要延伸美容服務,應作出怎樣的準備?

3、如何拓展不同年齡層消費群?

兩方面強化專業形象

今期個案定位護膚品專門店,既然是專門店,就要發揮“專”的特點,專攻護膚品市場。店主和僱員都可專注這一領域,加強對相關產品的知識水平和營銷能力,服務好顧客,逐漸在行業建立信譽,為日後店舖業務擴展至美容服務打下基礎。同時代理與護膚品不相關的產品,可能要考慮其在整體收入中所佔比例而作適當處理。

當下,店舖要做的是強化專業形象,建議從兩方面着手。第一,注重前線服務。前線人員一方面要有相應專業知識,以便在銷售時能向客人解釋產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銷售技巧,以提升顧客對服務滿意度。兩方面可以通過對員工進行適當的培訓達成。第二,注重營銷策略。社交網站專頁宣傳突出了養生產品,護膚品作為主要產品卻沒有出現在顯眼位置;店舖外觀照片也沒有適時更新。建議對專頁進行重新佈局,重點推介作為主要產品的護膚品,同時連結產品供應商官方網站,提供更多產品資訊。

培訓方面,生產力中心開辦一系列與護膚、美容行業有關課程如香薰應用課程教導香薰油配方應用、各種按摩技巧、不同紓緩壓力方法等,增進學員的相關知識;專業美容護理課程傳授皮膚分析及不同皮膚的護理方法,以便從業員能為顧客提供更合適產品;營養學應用課程教授學員均衡飲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營養學知識進行客戶諮詢;美容院創業及營運課程則教導學員創業的規劃流程及營運策略,設定營運方針及如何策劃推廣活動。

產品目錄擴大年齡層消費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隨着現代人對於生活質素和健康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天然護膚和周邊產品為主打的店舖越開越多,今期的創業個案是由服飾生意轉型為護膚品和周邊產品生意,收支已平衡,證明做生意要隨着潮流、競爭、市場和本身的專業而轉變。

但達到收支平衡是第一步,要有時間表,逐步達到盈利、回本和合理的回報。因為實體店經營成本只會不斷上升,產品和服務的利潤須要比成本上升的速度快,才能維持盈利。

經營上,店主已取得一定數據,例如人均消費、客人年齡層、工作坊收入佔總體收入比例等。要取得更大盈利,必須從所得知的數據分析,測試能否提高人均消費額,客人是否接受,例如同時間多推一些產品等;又或能否把現在的客戶年齡層擴大,加大對三十歲以下和四十五歲以上年齡人士的宣傳,盡量在產品目錄中找出不同年齡層的產品推銷,又或者在現有年齡層中建議她們以大帶小,以中帶老的方法擴大客戶年齡層。另外,工作坊的作用是增加客人對自身產品的認識和維持顧客對店舖和產品的忠誠度,點到即止,已知道佔收入的比重不大,花的時間也不會少,太大的班店舖位置也未必能容得下,所以工作坊大多是軟性的宣傳作用。

善用海域打造新名片

本屆海陸空三展結束,與往年一樣,每屆展覽邀請各地業內人士、專家學者就行業發表專業意見。回顧過去幾年,專業意見有多少得到重視並落實?

兩年前澳門回歸紀念日前後,翹首以待的水域問題終有回音,上至特區政府,下至民間社團廣泛宣傳推廣,提出不同研究、發展建議,希望把握得來不易的水域作為經濟多元發展新方向。當中提出水上旅遊、遊艇產業、人員培訓等不少正面且具備條件做好的建議。

時隔兩年,利用水域發展海洋經濟依然紙上談兵,是否受到法律規章所限,還是另有苦衷,不得而知。水域問題的前期法律規章方向、框架如有條件在向中央申請水域時率先啟動研究,借此表達用好水域的決心,到水域具體範圍公佈後可以加快立法進程,爭取時間推動利用發展,以至盡快形成產業經濟。 不至於如今得無所用、一籌莫展,大好的水上資源就此白過近兩年時光。

參考其他沿海城市,不乏海上資源在保護後適度開發的成功經驗。以濱海旅遊作為城市的休閒旅遊賣點,甚至是城市名片,讓全球的旅客欣然嚮往,即使交通不便,仍然無阻尋幽探秘的旅遊熱情。

澳門三面環海,有優美的海岸線及濱海風景,發展水上經濟本來大有可為,卻一直被忽略、荒廢,甚為可惜。特別是澳門曾有造船工業及漁村風情,各種有利條件融合發展是善用天賦優勢。以前未能善加利用受限於海域權,未來倘原地踏步,絕對是關注及重視不足。

最近中東沙特阿拉伯王儲有意斥資數千億美元打造全新海港城市,顯示經濟多元的決心、遠見及氣魄。澳門雖沒有數千億美元的雄厚財力,但憑藉博彩業發展帶來的數百億美元財政儲備,合理運用下足夠鑄造另一個風格的城市名片。善用財政並不等於要當“守財奴”,期望政府有全盤規劃與決心,不負來之不易的海域資源。

(來源 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7-11/06/content_1220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