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專科標示增強信心

已刊登於2015年3月16日澳門日報A10經濟版

【青年自立門戶  醫療中心有前景】

雖然居民收入好轉,但因工作繁忙、奔波勞碌,難免出現病痛。加上公共醫療服務供求緊張,近年市場上湧現不少私人醫療中心。皮膚專科醫生施斌畢業後創辦博施(皮膚)醫療中心,開業一個月至今病人數量較預期多,暫可做到收支平衡。他看好澳門私人醫療市場前景,不過人資不足也是困擾之一。

博施(皮膚)醫療中心負責人施斌○五年赴上海高等院校就讀五年制臨床醫學學士學位,畢業後曾經回流澳門短暫工作。工作過程中,他認為自己仍有進步空間,故放下工作到中山大學醫學院修讀皮膚專科研究生,經過三年理論及臨床實踐,去年初完成課程再度回流澳門。

邊經營邊累積客源

社會上經常埋怨公立醫療服務不足,問到創業前是否有意加入公共醫療機構?他表示,公共醫療機構工作的確比創業穩定,但要輪班工作,考慮到未來希望有較多時間陪伴家人,故最終選擇到私人醫療中心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有同業前輩建議、鼓勵年輕人嘗試自行創業開診所,因現時公立醫療機構未完善,市場又有需求,為私人醫療中心提供市場機遇。

他表示,創辦醫療中心前曾考慮到病人數量,因投身醫療行業時間不算太長,累積病人客源未必足夠,考慮到創業可以一邊經營、一邊累積客源,且在前輩協助下在中區承租較市場便宜的舖位,故最終考慮自行創業。去年八月開始籌備,經過裝修、向政府部門申請牌照等多個環節,啟動資金五十萬的醫療中心,最終在今年二月初開業。

創業初期未有知名度,故最初保守預期平均每日祇要有三名病人,即可做到收支平衡。開業至今逾一個月,人流較預期多,營運情況尚可。已向政府申請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獲批資助金額計劃用於日常營運及添置醫療儀器。雖然投身醫療工作時間不長,但修讀研究生期間,有兩年半的正規醫院臨床經驗。內地人口較多,病人、病例數量相對澳門多,當時每天平均需為一百個病人診斷,故已有一定病例經驗。醫療經驗,更看重醫患關係,病人同時需要心理關懷,故希望建立長遠的醫患關係,給病人多點關懷。

私人醫療時間靈活

對於醫療中心前景,他表示,正如前輩所說,公共醫療服務有待完善,為私人市場帶來機遇。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改善注意儀容,對皮膚相關問題要求比過去高;另一方面是近年經濟急速發展,居民工作壓力增加,日常生活勞碌奔波,休息不足偶爾免疫力下降,令疾病有機可乘。這些因素都增加私人醫療需求,加上私人醫療服務較靈活,等候就診時間較公共醫療機構短,這些優勢都為私人醫療中心帶來機遇。

開辦醫療中心,既是醫生,也是一名經營者,需要顧及收支平衡,故要爭取在開業六個月內做到收支平衡,否則就要考慮“止蝕”。倘能夠做出成績,希望兩年後可以擴充業務。其中一大困擾是澳門人資不足,招聘醫護人員有難度。

青企診斷: 主打專科標示增強信心 

青年企業家協會表示,隨着澳門人口老化、流動人口和外來人口增加,醫生和醫療中心的需求會十分龐大,但要在市場上爭取客源並不容易;這期個案是一個新的競爭者,就爭取客源和建立口碑,可以循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負責人是皮膚科專業,醫療中心應該以此為主打,可以在名字和招牌上加上皮膚科或皮膚治療中心等標示,讓客人區別其他全科診所。在鄰近地區,一般專科醫生的診金比較高和專業,也可以增加客人信心;當然最後還是醫生的資歷、醫術和醫德最重要。

第二:一般以醫療中心命名的診所都有超過一位醫生,或服務多於一般診所。例如皮膚護理或各種治療,所以建議負責人可以嘗試和其他醫生合作,推出皮膚科以外的服務,以擴大客源,又可以和其他醫生一同分擔中心開支。擴大服務就可以擴展團體客戶,例如和有一定人數的公司合作,提供員工保健和醫療等服務。

第三:拓展客源方面,除了一般病人,還可以開展皮膚護理,並不是美容院服務,而是醫學皮膚護理服務。鄰近地區很多醫療中心都會開展這項服務,因為利潤率高,且不只是服務病人,還可以擁有潛在病人資料庫。但設備上要大大加強,行政部門要強化,不能只有登記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