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刊登於2014年3月24日澳門日報A10經濟版
[創意皮具路難走 接洽寄賣減負擔]
不少人鍾情皮製品,除品牌、質料,用家亦追求獨一無二設計。瀛革文化創作有限公司的皮竇工作坊,年前開設本地首家皮具教室,讓學員親手製作心頭好,也為客人訂製及售賣現貨,冀逐步打造本地皮具品牌。不過,本地人支持文創未成氣候、也欠缺文創發展場地,皮竇東主認為文創路不容易走。
赴台參展反應不俗
該店開業一年多,目前由兩位創辦人及店長合力經營,提供現賣貨品及教學。店長蔡律嘉稱,該店是“澳門創意館”成員之一,早前在政府支持下到台灣參展五天,首次衝出澳門。當時挑選小部分產品到台測試反應,最終賣出一半產品,包括袋及小型電話套,銷情算不錯。
她稱,衝出澳門讓該店有機會借鑒經驗。台灣善用荒廢地方,翻新成為文創商圈,讓文創人進駐創作,慢慢形成文創產業園區,笑言“澳門有地都用作起樓”。澳門除土地限制,皮製品原材料也有限,即使有創作都未必有原料,時常要撲到鄰地“搵料”。
台灣旅客、居民到店內消費反應也截然不同。台灣客會欣賞店內創作,對產品觸角較敏銳、接受能力高;本地人像去皮具店購物一樣,純粹買心頭好,對文創產品不太熱衷。
冀政府搭台穿針洽談
開業至今,該店客源本地人、遊客各佔一半。隨着品牌知名度提高,業務亦穩步向上。不過,創作地點仍是最大問題,月租逾萬元是大開支,該店現租約兩年,預料明年會面對加租問題。
蔡律嘉感覺到,該店的發展算是幸運,不少政府、團體接洽,機會較多,可能皮具產品實用、本地同類服務不多。月前有百貨公司主動接觸該店,提供地方讓其產品寄賣,採取分佣制,一來可面對更多消費群,又可去除人力、租金壓力,風險最低。她建議政府帶頭與私人機構洽談,讓文創產品在百貨公司或連鎖超市寄賣,這也是該公司目前想發展的方向。
產品方面,去年是摸索期,未掌握銷售方向,款式較亂。因設計紙樣,材料運輸需時,客人亦需提前兩、三個月預訂,資金周轉也慢。未來希望以季度形式推出產品,也有意與各地設計師合作,走量產路線。現時手袋訂造價二千元以下,錢包及行李牌、手繩等小型產品售數百元,未來將開發更多類型產品。
教學方面,報名反應熱烈,起初只有數人,現在最多八至九人一班。亦有人希望包團授課,惟導師、場地有限,多為業餘形式,暫時親力親為。
一半客來自社交網站
她強調,立足市場最重要做好品牌,該店優勢是訂造服務,背後有內地合作團隊,以量產方式盡量壓低售價,否則難與其他皮具品牌競爭。
政府今年底計劃推出文產基金,該店亦有意申請,方便資金周轉。蔡律嘉感覺,政府宜多協助文創者起步,因發展路上欠支援,較吃力。
大部分人受資金所限,宣傳起步只能依賴社交網站,現有一半客戶透過社交網站接洽該店,多詢問教學課程。她建議政府多協助中小企宣傳,也期待政府創立文創地圖向外推廣本地文創。
青企診斷:一條龍文創服務思考
青年企業家協會認為,政府可提供地點讓文創產業發展,但必須牽頭做好各項配套,例如讓不同文創範疇的企業在同一園區或附近,商機對碰並互相依存發展;一個文創園區可以有產品設計、IT設計、支援、樣辦製造工場、展覽場地、銷售等,完成從設計到產品展銷的一條龍服務。如果政府祇提供單一地點給單一文創企業,從設計到完成產品到成功銷售,就會花費很多時間,難形成產業鏈,亦增加成本。
產品在百貨公司和其他大型連鎖零售店寄賣,不祇是文創產品的出路,而是很多中小企產品的出路。在寄賣的同時,網絡銷售也是中小企的新方向,現在有很多網站提供銷售網絡、交付系統讓中小企選擇。
本地人對文創產品不熱衷,多少因為以前市場太小,焦點均落在香港、台灣等地。但近年澳門國際地位和旅客量大大提升,市場也擴大很多,文創產業可慢慢抬頭,可向台灣借鏡學習,但需要時間。政府要學台灣找些荒廢地方集合文創產業發展,澳門土地資源缺乏很難做但也需要做;同時私人企業也要積極參與推動文創,包括品牌管理公司和企業管理人員,因文創產業到最後也是一門生意,必須有利可圖才可持續擴大發展空間。要不然,就算政府不斷提供資源,產品最後祇能叫好不叫座,無法持續發展。